午夜福利50集在线看,免费观看中日高清生活片,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免费国产99久久久香蕉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1月11日在 咸輝)

2020年01月20日 15:31   來源:寧夏日報   王鼎

  點擊查閱更多2020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

  政府工作報告

  ——2020年1月11日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 咸 輝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自治區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9年工作回顧

  剛剛過去的一年,是極不平凡、極不尋常的一年。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復雜局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按照自治區黨委決策部署,全區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強化"六穩"舉措,加快高質量發展,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堅定信心、砥礪前行,保持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為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23.6億元,剔除新增減稅降費因素,同口徑增長7.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8%;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12元、增長9%,其中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4328元和12858元、增長7.6%和9.8%。原州、海原、同心、紅寺堡4縣(區)可望脫貧摘帽,109個村脫貧出列,10.3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由3%下降到0.47%,脫貧攻堅戰邁出了關鍵性步伐。

  一年來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多措并舉穩增長,發展質量穩步提升。沉著應對持續加大的下行壓力,加強月調度、季分析,制定高質量發展意見,實施"創新驅動30條""降成本30條"等措施,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落實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預計新增減稅降費141億元,投放紓困基金25.8億元,新增貸款420億元,清理拖欠民營和中小企業賬款96.5億元,大幅降低了實體經濟成本。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政府隱性債務下降22%,企業信用風險、非法集資等得到妥善處置,房地產去庫存周期保持在11個月以內,守住了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加強東西部科技合作,實施科技創新"五大行動""人才18條",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0家,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達1.3%左右,區域創新能力由全國27位提升到23位。培育"專精特新"企業122家,整治"散亂污"企業425家,淘汰落后產能409萬噸,新能源裝機突破2000萬千瓦,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分別達64%和1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6%。加快園區改革創新和低成本化改造,吳忠金積工業園躋身國家綠色園區行列,寧東基地成為西北第一個產值過千億元的化工園區、位列全國第6。建設高標準農田149萬畝,糧食生產實現"十六連豐"、總產373萬噸,特色優勢產業占到了農業總產值的87.4%。完善促消費政策措施,特色旅游、軟件信息、電商零售等實現兩位數增長,現代金融、商貿物流、健康養老等快速發展,西夏區、沙坡頭區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扎實開展"項目提質增效年"活動,寶豐焦炭制烯烴、隆基單晶電池、銀西高鐵、包銀高鐵、烏瑪高速等加快建設,泰和對位芳綸、伊利綠色智能一期、銀川國際航空港綜合交通樞紐、寧夏老年大學等全面建成。特別令人振奮的是,寧夏首條高鐵銀川至中衛高鐵的開通運營,圓上了全區人民期盼多年的高鐵夢。

  (二)治理環境優生態,城鄉面貌大幅改善。落實"生態立區28條",繼續深化藍天碧水凈土"三大行動",認真整改中央環保督察及"回頭看"反饋問題,扎實推進賀蘭山、六盤山、羅山生態保護修復。嚴格落實五級河(湖)長制,黃河寧夏段出境斷面連續兩年保持Ⅱ類優水質。PM2.5、PM10濃度分別下降5.9%和14.9%,地級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87.9%,森林覆蓋率達15.2%。加快銀川都市圈一體化,推進固原海綿城市建設,全區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建成智慧城市管理系統20個,開建地下綜合管廊62.3公里,改造老舊小區59個、棚戶區7507套,新增停車泊位7.4萬個。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38%,城鎮化率提高到59.8%。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全面完成"大棚房"清理。建設美麗村莊132個、美麗小城鎮20個、特色小鎮12個,改造危窯危房3.8萬戶,新建衛生戶廁11.8萬座,新改建農村公路1700公里,鄉村環境更加靚麗。

  (三)深化改革擴開放,動力活力明顯增強。出臺優化營商環境"1+16"政策文件,企業開辦時間壓縮到3個工作日內,全區每天新增市場主體300多家。工程建設領域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寧東基地降成本促實體經濟發展經驗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推行"不見面、馬上辦"改革,上線運行"我的寧夏"App,600多個事項實現"指尖辦",3200多個事項可以"掌上查",網上政務服務能力連續兩年排名全國第11位。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基本完成,區屬國有企業混改比例達33.7%。實施"引金入寧"計劃,出臺支持企業"上市10條",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寶豐能源主板上市,融資結構日趨優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兩權抵押"改革試點進展順利。復制自貿區改革試點經驗154項,獲批中國(銀川)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聚焦經貿合作,高水平舉辦第四屆中阿博覽會,參會人數、簽約項目均創新高。深入開展"高質高效招商引資年"活動,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1438億元、增長13.8%,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7.2%。積極參與陸海新通道建設,常態化運行中衛—中亞、石嘴山—俄羅斯等國際貨運班列。銀川河東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萬人次,跨入千萬量級大型機場行列。

  (四)完善服務促均衡,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圍繞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舉辦了"同升一面旗、同唱一首歌"等系列活動,營造了共慶祖國華誕、共享祖國榮耀、共鑄復興偉業的濃厚氛圍。扎實推進"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建設,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超過80%,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穩步推進,高中階段教育普及、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步伐加快,部區合建寧夏大學、共建寧夏醫科大學進展順利。加快建設"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區,五級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基本建成,縣域綜合醫改試點成效明顯,銀川市、石嘴山市國家城市醫聯體啟動建設,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疾病應急、醫療救助制度實現全覆蓋。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創排更多精品力作,秦腔現代戲《王貴與李香香》榮獲文華獎,與廣播劇《閩寧鎮》一同被授予"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成功舉辦自治區第十五屆運動會、第九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等重大賽事,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體育健身成了城鄉群眾的新時尚。

  (五)統籌兼顧惠民生,人民福祉持續增進。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將75%的財政資金用于民生事業,辦成了一批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實事好事。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深化閩寧扶貧協作。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101.6億元,"兩不愁三保障"存量問題全部清零,建檔立卡戶飲水安全問題基本解決。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城鎮新增就業7.8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79.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勞動關系保持和諧穩定。連續15年調增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連續四年調高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標準,持續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醫保、低保、專項救助標準,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實現省級統籌。加強重要農產品保供穩價,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1%。深化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打掉了一批黑惡勢力,公眾安全感不斷提升。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生產工作連續三年國家考核為優秀等次。強化食品藥品監管,以"四個最嚴"守護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堅決治理宗教領域突出問題,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社會和諧的局面進一步鞏固。銀川市、石嘴山市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大力支持國防和軍隊建設,組建了五級退役軍人服務機構,軍地合力做好退役軍人工作的典型經驗向全國推廣。人民防空、應急管理、地震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不斷加強。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統計、檔案、參事、文史等工作又有新進展。婦女兒童、青年、老齡、殘疾人、紅十字、慈善等事業實現新發展。尤其令人欣喜的是,銀川都市圈西線供水一期工程開閘供水,180萬群眾喝上了安全甘甜的黃河水。

  (六)改進作風提效能,自身建設不斷加強。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自覺把黨的領導貫穿政府工作始終,全面加強政府黨組建設,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落實自治區黨委工作安排。認真執行重大事項向黨委請示報告、重大決策出臺前向人大常委會報告制度,提請自治區黨委研究重大事項47件,提請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制定、修改和廢止地方性法規29件。辦理人大代表建議208件、政協提案429件,辦復率均達100%。深入推進"七五"普法,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扎實開展"基層減負年"活動,全年文件精簡41.3%、會議減少35%,"三公"經費壓縮6%。集中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信訪總量下降20.9%。從嚴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持之以恒糾治"四風"問題。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嚴格審計監督、財政監督,規范公共資源交易,嚴查違紀違法案件,有效懲治群眾身邊的"微腐敗"。強化督查激勵和效能考核,對工作成效明顯的給予獎勵,對工作消極應付的嚴肅問責,政府公信力、執行力、落實力進一步提升。

  回望過去一年,我們用汗水澆灌收獲,以實干篤定前行,付出了辛勞,收獲了果實,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自治區黨委正確決策的結果,是自治區人大、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凝結著新時代全區奮斗者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自治區人民政府,向全區各族人民,向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向全區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和各界人士,向中央駐寧單位、駐寧部隊、武警官兵、公安民警,表示衷心感謝!向支持寧夏改革發展穩定的中央和國家部委、兄弟省(市、區)、港澳臺同胞、海內外朋友,致以崇高敬意!

  事非經過不知難。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全區發展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市場需求增長放緩,部分企業經營困難,投資下滑幅度較大,項目接續嚴重不足。二是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創新驅動能力不強,新舊動能轉換不快,發展質量效益亟待提升。三是風險隱患不容忽視,一些重點行業企業金融風險防控不確定因素較多,有的市縣(區)債務化解難度加大。四是民生領域還有薄弱環節,城鄉居民增收壓力較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高。五是政府自身建設仍需加強,個別地方和干部中還存在不想為、不敢為、不會為的問題。等等。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確保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今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當前,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我區仍處于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過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巨大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堅實。隨著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國家重大戰略、重大政策的深入實施,我區發展將迎來十分難得的機遇。只要我們堅定信心決心,保持戰略定力,一起砥礪奮進,一起攻堅克難,就一定能夠讓夢想變成現實,以實干贏得未來,開創寧夏更加美好的明天!

  今年政府工作總體要求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開放為動力,牢牢抓住"三個著力"重點,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持續實施三大戰略,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守好三條生命線、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確保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努力建設好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

  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2%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左右,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7%和7.5%,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國家下達任務。

  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夢想不會自動成真。實現上述目標難度不小,需要付出艱苦努力。我們必須穩中求進狠抓發展。堅定不移抓好發展第一要務,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該穩的堅決穩住,讓穩的基石更加堅實,該進的積極進取,讓進的鼓點更加有力,努力實現經濟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我們必須把握關鍵優化治理。堅定不移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深層次問題、結構性矛盾、體制性障礙,把顯著的制度優勢轉化成實際的治理效能。我們必須緊扣目標補齊短板。堅定不移把確保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圍繞這個目標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盯住這個任務定思路、想辦法、增措施,堅決啃下硬骨頭,奮力完成硬任務,確保全面小康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我們必須堅守底線防范風險。堅定不移樹牢底線思維、強化風險意識,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把握主動權、下好先手棋,守好三條生命線,不斷推動我區高質量發展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為此,要著力抓好以下重點工作:

  (一)聚焦擴大有效需求,著力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堅持穩投資、擴消費雙輪驅動,充分挖掘市場潛力,釋放內需,穩定預期,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狠抓精準有效投資。強化抓項目就是抓發展、穩增長必須穩投資的理念,投量投向投效并重,建設管理運營齊抓,確保投資平穩運行。高效率建設項目。今年,自治區確定重點項目80個,完成投資500億元以上。大力實施120萬噸煤制烯烴、41萬噸鋰電材料、日產2000噸高端液態奶等重大產業項目,著力推進包銀高鐵、中蘭高鐵、寶中鐵路中寧至固原段擴能、銀昆高速太陽山至彭陽段等重大交通項目,加快建設固海擴灌更新改造、清水河流域城鄉供水、引黃灌區綠網提升等農林水項目,切實抓好寧夏美術館、銀川中醫院等社會民生項目,以項目大建設助推經濟大發展。高標準服務項目。實行領導包抓、清單管理、獎補激勵等措施,及時協調解決項目用地、審批、資金等具體問題,確保早開工、早建成、早見效。完善重點項目督查考核辦法,簽約項目抓落地,落地項目抓開工,開工項目抓進度,力爭每一個項目都能成為新的增長點。高水平謀劃項目。緊盯國家政策取向,結合"十四五"規劃編制,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城市功能配套、生態環境保護、交通電力設施、農村水利工程等重點領域,謀劃實施一批補短板、增后勁、惠民生項目,充實區市縣項目庫,爭取更多項目進入國家盤子,形成梯次推進、接續跟進的項目建設局面,確保持續投資有抓手、長遠發展有后勁。高質量招引項目。壓實市縣(區)招商引資主體責任,強化部門服務保障職責。完善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機制,適當降低部分基礎設施項目資本金比例。支持市縣(區)立足優勢特色高效招商,鼓勵園區圍繞集群發展精準招商,引導企業依托產業鏈配套招商,注重發揮商協會作用,吸引更多民間資本投向實體經濟。全年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增長10%。

  力促消費擴容提質。順應消費升級趨勢,實施擴消費行動計劃,解決影響消費的重點難點問題,帶動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用好服務業引導資金,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大力發展商貿物流、現代金融、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扶持發展醫療健康、養老托育、文化體育等生活性服務業,新培育5個現代服務業聚集區。加快建設全域旅游示范區,提升景區品質,豐富產品供給,開發生態游、休閑游等業態,推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全年旅游收入和游客人數均增長20%以上。培育假日經濟、綠色消費、品質消費,促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改造提升商業步行街和城市商圈,發展農村電商,完善流通體系,助推現代消費向農村延伸。實施質量強區戰略,打擊制假售假行為,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讓廣大群眾愿意消費、放心消費。

  穩定企業生產經營。鞏固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穩定煤炭供應,擴大電力直接交易規模,加快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進一步降低企業用電、用氣、物流等成本,全年降低實體經濟成本100億元以上。強化政銀企協同聯動,健全政府融資性擔保體系,綜合運用政府投資基金、風險補償基金、紓困基金等措施,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制造業、小微企業和"三農"的信貸支持,全年新增貸款600億元以上。啟動大企業梯度培育計劃,用好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擴大貸款貼息和風險補償范圍,新增"升規上限"企業100家。實行區市縣三級包抓機制,完善領導干部聯系企業制度,緊盯骨干龍頭和停產減產企業,加強運行監測預警和要素保障,盡最大可能幫助他們紓難解困、提振信心、加快發展。

  (二)聚焦產業轉型升級,著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落實"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大力轉方式、調結構、換動能,進一步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加快制造業發展。瞄準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實施產業集群培育工程,優化產業、產能、產品結構,構建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發展的產業新體系。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5%以上。推動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深化工業對標十大行動,抓好重點技改項目100個,新培育制造業領軍企業15家、"專精特新"企業100家,力促電力、冶金、有色、建材、紡織等提層次、強實力。推動新興產業"小苗成大樹"。發展工業互聯網,助推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培育智能工廠、綠色工廠20家,力促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快成長、上規模。推動數字經濟"領跑新賽道"。支持銀川中關村雙創園、石嘴山網絡經濟園、中衛西部云基地等高水平發展,培育軟件服務、5G商用等業態,加快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應用,力促數字經濟深融合、大發展。

  加快園區優化升級。強化園區主陣地作用,擴增量與調存量兩手抓,擴規模與提效益兩促進,進一步強壯實體經濟筋骨。優化園區功能布局。完成開發區總體規劃修編,突出建鏈補鏈延鏈強鏈,打造集中度高、競爭力強的特色產業基地。強化寧東基地與太陽山園區等一體化發展,打通煤化工、石油化工、現代紡織產業鏈條,建設國內領先的現代煤化工基地。推動園區創新發展。統籌運用資金扶持、綜合獎補等激勵措施,引導企業向園區集中、資源向園區聚集,大幅提升園區的服務力、吸引力和聚合力。推進園區低成本化建設。加大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提高園區畝均投入產出效益。有效整治"散亂污"企業,分類處置"僵尸企業"。推行產業綠色化改造、資源循環化利用、企業清潔化生產,打造經濟轉型升級的強大引擎。

  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為高質量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健全財政創新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出臺高新技術企業扶持政策,用好科技創新投資基金、科技后補助資金等,實施重點研發項目100個,培育科技型企業100家,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達到1.4%。建設區域創新體系,深化東西部科技合作,整合優化各類創新資源,攻克一批關鍵技術,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及基地,轉化一批應用成果,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融通創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運用,嚴厲打擊侵權行為。完善科研經費管理辦法,落實股權激勵、科技獎勵等政策,真正把企業、科研單位,特別是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出來,讓他們既有科技創新的成就感,又有成果轉化收益的獲得感。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強化用才育才引才舉措,用好本土人才,培養實用人才,引進緊缺人才,建設獨具特色的西部人才高地。

  (三)聚焦全面小康目標,著力打好三大攻堅戰。緊盯底線任務,打好重點戰役,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確保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確保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圍繞"兩不愁三保障",把短板補得更扎實,把基礎打得更牢靠,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西吉縣脫貧摘帽、剩余1.88萬貧困人口脫貧,如期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抓好產業扶貧"六大行動",建好用好扶貧車間、扶貧產業園區,讓有條件的貧困戶至少有一個增收產業、有勞動力的貧困家庭至少有一人穩定就業。綜合運用教育、醫療、金融等組合政策,切實做好大病患者、喪失勞動能力等特殊群體兜底保障,為貧困群眾吃下"定心丸"。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輸血與造血同發力,深化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推進中央單位定點扶貧,開展"百企幫百村"行動,讓貧困群眾有信心脫貧、有能力致富。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有效防止返貧和新的貧困。適時開展"回頭看",不斷鞏固脫貧成果,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戶、不少一人。

  確保實現污染防治階段性目標。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深化中央環保督察及"回頭看"反饋問題整改,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化"四塵"共治,打贏藍天保衛戰。推進城市建成區集中供暖及散煤治理,加強施工揚塵、柴油貨車、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完成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地級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保持在80%,PM2.5、PM10平均濃度繼續鞏固改善。推進"五水"同治,打好碧水保衛戰。深入落實河(湖)長制,嚴格保護飲用水源地,穩定消除劣Ⅴ類水體。加快實現城鎮和工業園區污水處理管網全覆蓋、全收集、全達標,黃河流域水質優良比例穩定在73.3%以上。加強"六廢"聯治,打好凈土保衛戰。實行土壤環境質量分類管理,綜合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深入推進垃圾分類處理,規劃建設一批垃圾焚燒、危固廢集中處置、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設施。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優化環境治理方式,對企業既要依法依規監管,更要主動幫扶指導,推動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按照"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要求,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強化市縣(區)舉債償債主體責任,對債務風險紅色等級地區實行限制措施。實施政府債務全口徑動態監測,堅決遏制增量,有序化解存量。加強金融綜合監管,強化風險預警管理,穩妥處置重點企業信用風險,有效防范地方法人銀行、交易場所、民營企業經營風險,重拳打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套路貸等違法金融活動。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分類指導,加強保障性住房供應,釋放改善性住房需求,規范住房租賃市場,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四)聚焦生態宜居建設,著力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立足全境位于黃河流域的實際,嚴格空間規劃管控,統籌生產、生活、生態功能,推動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加快形成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堅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保護好黃河流域生態安全,保障好母親河長治久安。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強賀蘭山、六盤山、羅山生態保護修復,建設森林、濕地、流域、農田、城市五大生態系統。全年營造林120萬畝以上,治理荒漠化土地90萬畝、水土流失80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到15.8%。改革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健全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完善資源有償使用、環境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辦法。堅持以水定產、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地,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鼓勵農業節水有償向工業、城鎮用水轉移。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嚴把環境質量底線、嚴控資源利用上線,筑牢祖國西北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優化區域發展布局。劃定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實施銀川都市圈協同發展規劃,推進城際交通、信息通信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發揮銀川市的龍頭作用,帶動石嘴山市、吳忠市、寧東基地融合發展,增強都市圈的承載力、輻射力。支持固原市建設區域中心城市、中衛市建設區域物流中心和全域旅游城市,打造帶動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出臺促進一體化發展的政策措施,因地制宜培育縣域特色產業,壯大縣域整體實力,提高城鎮集聚能力,高標準建設美麗小城鎮20個、特色小鎮12個。全面取消城區人口落戶限制,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城鎮化率再提高1.5個百分點。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下足"繡花"功夫,建設智慧城市,優化建管體系,推動城市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發展。推進地下綜合管廊、海綿城市、森林城市建設,實施停車場、充電設施、熱力燃氣等市政補短板項目,新建一批街頭綠地、小微公園、城市綠道,改造老舊小區242個、棚戶區住房5300套,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8.2%。發展公共交通,優化交通組織,提倡綠色出行。科學管理城市,消除管理盲點和死角,讓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責任編輯:宋雅靜)

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