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圖 銀川市某小區人臉識別門禁系統。
下圖 智能快遞柜可便利地收發快遞,也是一個多功能綜合自助服務終端,方便居民辦理各項政務事項、繳納各類費用。
電子公交站牌發布公交車實時到站距離、預計到站時間、車上擁擠程度等信息,方便居民出行。
作為全國以城市為單位進行頂層設計的智慧城市樣本,銀川基于智慧政務、智慧交通、智慧環保等領域的智慧城市建設,正在為普遍問題提供借鑒——
高二學生李重光搭上105路公交車,掏出手機刷起了“朋友圈”,他所用網絡是免費的“惠民WIFI”。“只要注冊一次,即使換車也能自動連上。”小李連稱方便。
在華新社區,居民劉若霞出差回到小區門口,輸入6位驗證碼打開智能快遞柜,拿到了前一天快遞送來的包裹。“我的工作要經常出差,有了快遞柜,就能盡情‘買買買’啦。”
“我要開3個店,沒想到一個窗口就把所有審批辦完了。”寧夏同濟堂醫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燕萍告訴記者,從提交材料到拿到《藥品經營許可證》,“我掐著表算,一共用了2小時58分鐘”。
和李重光、劉若霞、董燕萍一樣,銀川千萬市民正在享受智慧城市帶來的便利,但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應用并非是智慧銀川的全部內涵。作為全國以城市為單位進行頂層設計的智慧城市樣本,銀川基于智慧政務、智慧交通、智慧環保等10大重點領域13個模塊的智慧城市建設,正在為其他城市遇到的普遍問題交出答卷:打破信息壁壘究竟能帶來怎樣的價值?數據的無縫流轉和有效分析怎樣給予城市“最強大腦”?而歸根結底的問題是:在從智慧城市2.0到3.0版本的躍遷中,城市的面貌和城市管理者的角色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耳聰目明”新城市
“智慧城市1.0是以單一目標的分散建設為主,數據分散,只能解決單個行業的簡單問題;2.0則實現了以城市為單位的目標、架構和資源的統籌規劃,強調大數據的集中和互聯互通;3.0則以大數據為核心,以大連接為基礎,實現全社會的大協作,這個階段強調以人為本的大數據運營。”與銀川市政府成立合資公司進行智慧銀川設計實施的中興通訊執行副總裁龐勝清這樣概括智慧城市的3個階段。顯然,對數據資源的處理方式和運用是其中重點。
從打破壁壘到串聯成片,數據資源的獲得正是智慧城市從2.0進展到3.0的基礎。從銀川實踐看,“邊破邊立”帶來的是“耳聰目明”的新城市。
“破”是指打破信息孤島,讓數據能夠順暢地跨部門共享,跨領域流通。銀川市副市長郭柏春介紹說:“為什么會出現要求證明‘我媽是我媽’?就是各部門的數據不能共享,更新的頻次不一樣。銀川是全國第一個把政府各部門的數據統一到政府智慧城市平臺里進行信息共享的城市。”
2014年底,銀川市將分散在26個行政部門的審批職能剝離出來,劃歸新成立的行政審批服務局,原有26個行政部門的監管職能不變,將原有的多部門審批壓縮到一個部門審批。以此為抓手,政府各部門的“信息孤島”被打通,形成數據共享,建立有效的大數據應用平臺。數據共享產生了嶄新的服務模式,拿銀川推出的“云證通”來說,是在大數據基礎上實現“多證合一”,構建“辦證不出證,數據來驗證”的電子化驗證體系,為企業提供了一張萬能的“數字身份證”。
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汪玉凱坦言:“‘智慧銀川’的關鍵,就是打破了部門和行業壁壘,打通壁壘后激活了數字資源,可催生出新產業。銀川是省級城市中第一個建立行政審批服務局的城市,也是為‘智慧城市’建設做了較為完備的統一規劃部署的城市。”
“立”則是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來獲取新的數據資源。從以往經驗看,城市管理者們手中的數據資源,宏觀數據多,微觀數據少,代表趨勢數據多,反映實時變化數據少。智慧城市要想真正智慧起來,還要為自己打造新的眼睛和耳朵。
今年7月,銀川智慧醫療數據采集終端健康自檢儀正式進入百姓家。一年100元左右的租金,就可以把這個巴掌大小的“小家伙”請回家,它可以完成血壓、心率、心電、血糖、體質指數、基礎代謝率等21項健康指標的檢測,而這些數據都可以直接用手機讀取,并被實時傳輸到智慧銀川人口健康信息平臺,“智慧醫療的核心就是要完成健康醫療數據的采集,搭建起健康大數據云平臺”。寧夏利安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明敏說。
在銀川,36萬多輛放置有交通環保卡和1481輛搭載公交計數器的公共汽車行駛在馬路上。中興(銀川)智慧城市研究院交通模塊項目經理楊典平告訴記者,通過交通環保卡和公交計數器,“現在每天采集過車數據180萬條左右,采集客流50萬次左右。通過采集車流量數據,匯集全城交通狀態,是交通管理部門合理配置運力、科學規劃路網的基礎”。
在銀川,平安城市建設新增了2678個視頻監控點,在關鍵點位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城市應急指揮中心的工作人員姜彤告訴記者,這些新安裝的高清攝像機將成為“天地空一體化監控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變主動救火為主動預防,創新城市應急管理”。
郭柏春將銀川智慧城市的整體架構概括為“一圖一網一云”。一圖,是敏銳的五官,通過部署各類物聯網感知終端,結合全景真三維地圖,對城市各要素進行空間節點定位;一網,是強健的神經,8000G的城市光網絡讓數據通行無阻;一云,則是大數據中心云平臺,是整個城市的“大腦”,對數據進行存儲和挖掘分析,讓數據產生價值。
科學決策新道路
每天乘坐112路公交車上班的銀川白領古聯星突然發現,早晚高峰時段的112路車變多了。“之前有時候都擠不上去車,但現在感覺寬松多了。”的確,新增加的112路公交車來自“富余”的5路公交車。“我們通過客流計數器對所有線路進行運力分析,發現5路車資源充足,而112路人多車少。運力不足不見得非要買車,而是要精確調配資源。”楊典平表示。
和銀川的公交車調配一樣,“精確”這個詞在記者的采訪中被反復提及。如果說智慧城市2.0解決的是數據抓取、整合和存儲問題,那么智慧城市3.0版本,就是解決“數據怎么用”的問題,二者自然銜接,充足的數據正是科學決策的基礎。
今年1月27日,銀川個體工商戶登記、食品經營、文藝表演團體設立、醫師護士注冊等市場準入、日常經營、職業資質等相關的78項法定行政審批事項正式改為備案管理。“備案制”讓政府職能由“重審批、輕監管”轉向“寬準入、嚴監管”。而這一轉變正是來自于之前收集的大數據。郭柏春表示,政府的目標是實現精準監管。“精準監管是利用平時監管所形成的大數據進行挖掘分析,按照行業、法人群體等不同類別,找出違規事項中的規律,給監管部門提供精確指向。未來銀川還將分批次地把更多審批事項改為備案管理。”
36萬張放置于私家車上的交通環保卡和1481部公交計數器產生的數據,不僅僅是解決公交車資源分配問題。“上海西路+尹家渠北街路口,相位C綠燈建議配時100秒。”在銀川交通仿真決策支持系統的大屏幕上這樣顯示。中興(銀川)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長鞏遠波介紹說,這正是采集交通環保卡上的車輛位置信息,通過大數據分析,進行流量預判,從而實時控制紅綠燈時間,對全城的交通進行智慧疏導。“累計下來的數據,還能為未來對特定區域在特定時段實施擁堵收費打下基礎。”
而綜合性的數據來源則讓應急指揮中心去年9月發出了第一份銀川城市旅游預警。“對航空、火車、長途汽車的客流量和酒店入住率進行整合分析,同時與各大景區的游客承載量進行比對,甚至我們還考慮了網上對銀川作為旅行目的地的搜索量變化,最終給出了這項旅游預警。而做出這一預警的前提正是有一個統一的平臺,能夠把多個來源的數據加以整合。”姜彤如是說。
“智慧城市是一個系統過程,它的發展必然帶來一些新的產品,這些新產品將催生新的產業。”郭柏春表示。智慧城市進入3.0,意味著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意味著新的業態開始被催生,新的產業不斷衍生出來。依托于銀川大數據中心,銀川濱河新區的智慧產業園一片繁忙,包括智能快遞柜、冷鏈生鮮柜、智能垃圾箱等智能產品生產企業,大數據分析與挖掘的數據增值服務產業等一系列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都已決定在這里“安家”。“企業主告訴我,它們看中的是‘前店后廠’模式,比如智能設備,可以直接帶客戶去參觀它們在銀川的落地應用。達到有生產線、有試點應用的效果,這也有利于智慧銀川的經驗推廣。計劃到2020年,我們將建成總規模可容納50至100家以大數據、云計算以及智慧裝備制造相關企業入駐為主的專業產業園。”智慧產業園負責人王川這樣告訴記者。(經濟日報 記者 陳靜 許凌 拓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