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福利50集在线看,免费观看中日高清生活片,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免费国产99久久久香蕉

荊州市政府工作報告(2024年1月9日 周志紅)

2024-03-19 13:55 來源:荊州市政府網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石蘭蘭)

荊州市政府工作報告(2024年1月9日 周志紅)

2024年03月19日 13:55   來源:荊州市政府網   

  ——2024年1月9日在荊州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市長周志紅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2023年工作回顧

  剛剛過去的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面對外部壓力和內部困難,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以實施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綱要為總抓手,團結奮斗、克難攻堅,較好完成市六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江漢平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取得了新的顯著成效。

  一年來,重點做了以下工作:

  (一)千方百計擴內需促增長,經濟運行實現整體性向好。始終緊盯處于全省第一方陣不動搖,因時因勢調整戰術策略,以自身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主要指標全省領跑。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4%,高于全省0.4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1%,高于全省5.1個百分點。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8%,高于全省3.2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7%,高于全省0.2個百分點。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8.8%,高于全省6.3個百分點。我市經濟全面提升,展現出蓬勃向上的活力,突破性完成了“荊州為全省作貢獻”的光榮使命。

  項目投資強勁有力。強化重點項目“三率兩量”(1)精準調度,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724個、續建482個。華魯恒升、云圖控股、史丹利、仙鶴紙業等百億項目陸續建成投產,工業投資增長25%。荊荊高鐵全線鋪軌,李埠長江公鐵大橋、觀音寺長江大橋、武松高速等重大交通項目建設加快,綜合交通投資完成160億元。中心城區183個政府投資項目完成投資154.1億元。完成民間投資825億元,增長18%,高于全省5個百分點,占總投資的62%。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新增國債、政府專項債等國家政策資金551.11億元、增長9.3%,創歷史最好水平。新批項目用地3.13萬畝。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1060個,獲評“中國投資熱點城市”“浙商最佳投資城市”。

  消費市場加速回暖。舉辦首屆楚文化節、湖北省農民豐收節、第六屆楚菜美食博覽會等各類大中小型主題活動230多場次,借助“惠購湖北”“惠游湖北”平臺發放8909.72萬元消費券,不斷拉動傳統消費、促進新型消費、激活文旅消費。全年接待游客758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45億元,分別增長30.6%、43.4%。連續兩年出臺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若干措施,從契稅補貼、降低個貸首付比例、優化土地出讓條件等方面放寬政策,穩投資穩銷售穩價格。著力推進縣域商貿體系標準化建設,新增限上商貿企業680家。

  市場主體競相發展。開展“解難題、穩增長、促發展”和“十問十幫”企業幫扶活動,解決各類問題1041個。實施降低企業成本18條措施,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32億元。新登記經營主體8.74萬戶,三年新增25.52萬戶,總量達到56.2萬戶。新增“四上”企業(2)1159家,三年新增2758家,總量突破5000家。新增貸款400億元。江瀚新材、航天南湖首發上市,冠福股份遷址荊州,新增上市公司3家、總量達到12家。

  (二)千方百計抓轉型促升級,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構建。突出制造業主導地位,以供應鏈體系建設為抓手,一體推進改造傳統產業、鞏固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全年新增規上工業企業226家、總量突破1600家,“4611”現代產業集群(3)加快崛起。

  優勢產業更加突顯。智能裝備制造規模以上企業達到450家,總產值907.6億元,離千億產業的目標越來越近。美的“空冰洗”(4)吸引集聚配套企業124家,汽車零部件企業達到211家,石油石化裝備企業達到115家,荊州區石油固井壓裂裝備產業入選工信部首批100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生物醫藥化工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57家,總產值610億元。智能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化工兩大支柱產業實現了突破性發展,總產值占到工業總產值的52.3%,撐起了荊州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半壁江山。成功入圍“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城市”。

  新興產業突破興起。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發展新賽道,近三年來共培育和引進新能源新材料企業134家、總量達到456家,總產值566.7億元。菲利華三年三次裂變,超低膨脹石英玻璃技術打破國外壟斷,搶占高端光學材料新領域。瑞華科技從引進到投產僅14個月,在國內率先布局第四代半導體基體材料,技術填補國內空白。先導科技主體工程基本完工,投產后將有效解決半導體領域關鍵材料“卡脖子”問題。著力推進產業科技賦能,新增省級以上創新平臺11家、“專精特新”企業107家,凈增高新技術企業210家、總量突破800家。

  傳統產業蝶變升級。完成新一輪技術改造項目400個,工業技改投資增長15%。新增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2個、5G全連接工廠5家,成功入圍全省首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荊州經開區入圍全省首批數字經濟標桿園區。農產品加工業產值1900億元,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由1.28:1提升到1.75:1。紡織服裝產業近三年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82個,企業總量達到1031家,中心城區10公里范圍內基本形成從紡紗、織布、印染、成衣到電商的“一條龍”全產業鏈條。華魯恒升、美的、華紡、省港口集團四大供應鏈平臺初步搭建。

  (三)千方百計轉方式提能級,城鄉區域發展更加協調。以城市和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為切入點,加快融入區域發展新格局,不斷推動人口集中、產業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約。

  區域協同發展深入推進。深度參與湘鄂贛三省合作,全域納入《新時代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17個省域“硬聯通”項目加快實施。編制完成宜荊荊都市圈14個行動方案和9個專項規劃。當枝松高速等58個重大項目完成投資317億元。宜常高鐵設站松滋并開工建設。不動產登記、公積金互認互貸等638個事項實現圈內通辦。

  中心城區首位度系統重塑。“一主兩副、七個組團”城市空間(5)加快構建。大學城長江大學文理學院新校園、數字城市大腦指揮中心等19個項目建成投用,全長56公里的荊江大道即將全線貫通,貫穿四校區的曲江路全面建成通車,荊州理工職業學院新校區等22個在建項目加快推進,荊州新城城市展廳春節前將正式對外開放。武王大道、復興大道西延線、古城外環道、雷家垱裝配式凈水站等一批項目建成投用,護城河南路、太岳路、太湖大道等8條主次干道斷頭路、半邊路全面清零,實現全線貫通。市老年大學、市第二社會福利院等民生項目全面開工。新改造老舊小區770個,新增背街小巷路燈2210盞、停車位1.36萬個、新能源充電樁1900個、5G基站1874個,建成口袋公園49個。首輪“三個三”專項補短板工程(6)完美收官。成功入選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工程。

  強縣工程成效明顯。8個縣市區因地制宜特色化差異化發展縣域經濟。石首市入選城市與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省級試點,全省縣城管理提質現場會在石首召開。公安縣崇湖納入全省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入選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江陵縣成為全省縣域經濟投資增速最快縣市。松滋市入圍中部縣域經濟百強。洪湖市榮獲全國預制菜產業基地百強。監利市獲評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沙市區上榜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荊州區獲批省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

  (四)千方百計固根基揚優勢,鄉村全面振興扎實推進。搶抓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政策紅利,切實整合資源要素項目向“三農”傾斜,匯聚起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大合力。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牢牢守住1005.74萬畝耕地和872萬畝基本農田保護紅線,新建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53.13萬畝,糧食面積總產單產實現“三增”、總產91.4億斤,水產品產量128萬噸、全國市州第一。長江沿線2處重點涵閘竣工、4處開工建設,荊州區太湖港等3處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加快推進,新灘口等12處泵站更新改造加快建設,完成水利基礎設施投資20億元以上。

  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三年行動圓滿收官,三年新增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61家、總量達到604家。新申報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1351家、家庭農場1437家。“荊州味道”區域公用品牌被抖音列入年度“三農”行業互動創新案例。“洪湖蓮藕”“公安牛肉”入選國家地理標志運用促進項目,美靈寶等4家企業被認定為農業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基地。農產品交易與集散基地加快建設,楚閩食品、中國供銷冷鏈物流、洪湖安井預制菜產業園等205個項目先后簽約落地,初步形成“一芯兩翼多點”(7)競相發展格局。

  和美鄉村建設扎實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脫貧對象家庭人均純收入增長12.1%,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改造升級鄉鎮渡口10處,新改建農村公路1052公里,石首市獲評全國“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建成大型集中供水工程120處,農村自來水集中供水率達到99.8%。成功入選中國快遞示范城市,農村寄遞物流網點實現行政村全覆蓋。改造農村危房798戶、戶廁16783戶,建成和美鄉村示范村29個。村級非經營性債務實現動態“清零”。公安縣“三塊田”模式(8)入選中國改革2023年度地方改革典型案例。

  (五)千方百計推改革激活力,經濟開放度顯著增強。堅持用好改革開放這一關鍵之招,以改革破解發展難題,以開放聚集空間勢能。

  深層次改革多點突破。實施市屬國企改革提升行動,城發集團成功控股一家上市公司,產投集團新增5支產業基金、總數達到14支,為產業發展注入金融動力。出臺市屬企業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和績效考核管理辦法。高新投和荊州區城投進行整合。組建市融媒體集團。市水利規劃設計院改革基本完成。供銷社屬企業改革穩步推進。長江大學文理學院轉設舉辦者變更獲教育部批復。國防動員體制改革穩步推進。行政復議體制改革全面完成。

  對外開放縱深拓展。中歐班列荊州專列實現常態化運行,成都至荊州鐵水聯運“長江班列”開通運行。荊州港水運口岸對外開放步伐加快,以煤炭、鐵礦石、磷礦石、糧食等為重點的大宗商品鐵水聯運樞紐加速成形,港口貨物吞吐量8011.4萬噸、集裝箱21萬標箱,實現三年翻番;鐵水聯運量1700萬噸、港口年吞吐量貨值近1500億元,三年翻了兩番。荊州綜合保稅區一期主體工程基本完工,評估指標基本達到考評標準。跨境電商綜試區方案報國務院審批。國家級加工貿易產業園入駐企業49家。偉速達等多家外資企業追加投資。全年實際利用外資9464萬美元、增長14.6%。

  營商環境再次發力。縱深推進“四減四辦”(9)“高效辦成一件事”等改革,全方位開展“局長走流程、坐窗口”活動(10),1459個事項實現“一窗通辦”,258個事項實現“一事聯辦”,“一業一證”改革(11)拓展至32個行業。整合后的“12345”政務服務熱線(12)服務效能由C級提升為A級,進入全國政務熱線先進行列。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被國務院辦公廳獎勵通報,“信用分類+雙隨機”模式(13)獲國務院督查激勵。營商環境進入全省第一方陣,在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23年度萬家民企評營商環境調查結果中,荊州市位列全國進步最明顯的地級市前五。

  (六)千方百計辦實事惠民生,人民生活得到持續性改善。始終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實實在在辦成一批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邊事,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眾。

  就業創業有力有效。出臺優化人才發展環境舉措18條、勞務品牌產業化發展措施9條,促進城鎮新增就業7.1萬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44.2億元,扶持返鄉創業4.07萬人。健全居民收入合理增長機制,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2960元、24630元,增長5.6%、7.5%。

  社會保障全面加強。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參保人數穩步提升,長江大學屬地參保歷史遺留問題得以解決。籌集保障性住房5912套,住房公積金放款和貸款54.4億元。社會救助標準連續11年上調,發放社會救助補助資金8.6億元、優撫資金3.54億元,城鄉低保、特困供養、孤兒等實現應保盡保、應救盡救。完成適老化改造2000戶,新建街道(鄉鎮)養老服務綜合體10個、老年人助餐點41個,新增嬰幼兒托位2860個。中心城區基本殯葬服務實現費用全免,首家市級公益性公墓投入使用。

  教育事業加快發展。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和幼兒園34所,新增學位1.5萬個。組建教聯體144個、涵蓋義務教育學校511所,覆蓋面達到84.3%,提前兩年完成省定目標。組建全省首批市域產教聯合體,設立學前教育、現代農業等4個職教聯盟。成功創建湖北省教師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雙減”和中小學教輔材料專項治理、食堂專項整治成效鞏固提升。

  衛健服務提質增效。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審現場考核。市級公立醫院優化整合全面完成,市中醫院特色大樓等33個公共衛生補短板項目建成使用。新增國家級、省級重點專科27個。累計定向培養鄉村醫生781名。制定出臺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實施方案。職工醫保門診共濟改革全面完成,10.5萬單建統籌退休人員醫保個人賬戶實現兜底。門診慢性病待遇得到提升,醫保經辦服務一體化改革“荊州模式”全省推廣。

  文體事業更加繁榮。啟動文化體育領域“添彩生活”行動(14),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面達標,初步建成市縣鄉村四級公共體育服務網絡。舉辦荊州馬拉松、中國龍舟公開賽、市第六屆運動會等大型賽會活動,被授予全國唯一羽毛球會員推廣示范城市。《屈原》入選全國旅游演藝精品名錄。文保專家吳順清被推薦為“大國工匠”候選人。

  生態環保力度加大。持續發力“雙十”工程(15)和“新雙十”行動(16),扎實開展中央、省級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76家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實現清零。“1+10”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17)推進順利。長江荊江段及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完成投資54億元,總體形象進度達75%。出臺《洪湖流域水質改善提升三年攻堅行動方案》《中心城區水環境系統治理三年行動方案》,強力推進洪湖流域水質改善提升,生態環境部通報的26個問題整改扎實推進。

  (七)千方百計強治理防風險,社會大局和諧穩定。認真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著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社會治理體系。

  基層治理得到加強。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18),在全省率先建成接訪調解仲裁訴訟“四位一體”信訪超市,首創“1+3”非訴訟矛盾糾紛調解模式(19),榮獲全國“信訪積案化解先進市”。

  公共安全保障有力。堅持打防管治一體推進平安荊州建設,“一感一度一率一評價”測評排名全省前列。安全生產實現“一無兩降”(20)。食品安全連續7年在全省獲評“優+”等次,藥品安全公眾滿意度達到90.92%、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7個化工園區達到一般安全風險等級以上。城鎮燃氣領域“四個專項整治”(21)深入推進,錄入率、排查率、整治率明顯提升,本質安全水平得到加強。

  重點風險有效化解。金融風險防范化解有力,非法集資新案零增長、陳案銷號4件,守住了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嚴格防范化解政府債務風險,市縣兩級政府債務全部降至橙色以下。21個“保交樓”項目全部銷號。

  (八)千方百計轉作風提能力,政府自身建設得到加強。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扎實開展第二批主題教育,在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上下功夫,以實際行動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弘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解決群眾反映突出問題18392個。嚴格依法履行政府職能,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自覺接受市政協民主監督,辦理人大代表建議96件、政協提案238件。認真執行人大決議決定,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草案3件,清理規范性文件197件,成功創建省級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在全省真抓實干33項激勵獎勵中,市縣兩級獲獎19項。堅持政府帶頭過“緊日子”,“三公”經費持續下降。不斷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扎實開展群眾身邊腐敗問題“五個專項整治”(22),清廉政府建設有力推進。

  各位代表!剛剛過去的一年,是荊州經濟社會發展爬坡過坎、不斷躍升的一年。這一年,我們走得很堅實,也很有底氣,根本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航掌舵,在于省委省政府的科學指導,是市委團結帶領全市上下一道拼出來干出來的,是市人大、市政協鼎力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關心、支持和參與荊州現代化建設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市發展總體仍處于轉型升級階段,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農業大而不強,產業化水平不高;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因素較多,進出口不暢,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汽車、住房等大宗商品有效需求不足,剛性需求明顯減弱;洪湖流域水環境治理壓力空前,需要下大決心久久為功進行系統治理;財政收支處于緊平衡狀態,補齊民生短板所需與財政供給能力不足的問題還比較突出;政府系統部分干部擔當作為、善作善成的能力和勁頭不足,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等等。這些問題是前進中的問題、發展中的煩惱,我們將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問題導向,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二、2024年工作建議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的關鍵一年。我們要切實增強信心、提振士氣,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做到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

  今年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和市委六屆七次全會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深入推進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的四化同步發展,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較快增長,加快建設江漢平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荊州實踐。

  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城鎮調查失業率5%以內,城鎮新增就業5.2萬人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單位GDP能耗完成省下達的任務。

  實現上述目標,要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以赴推進新型工業化,著力培育新質生產力。深入實施新型工業化大推進戰略(23),統籌實施“四大工程”(24),進一步夯實制造業的硬支撐地位,加快打造“4611”現代產業集群,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

  加快推動高端化改造。實施傳統產業新一輪技改煥新行動,鼓勵企業產品換代、生產換線、機器換人、設備換芯,完成技改項目400個以上,力爭技改投資增長15%以上。實施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工程,靠前服務278個產值過2000萬元以上增長點,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80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00家以上,新增年營業收入過百億的制造業企業1家、過50億的2家。力爭凈增高新技術企業100家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登記科技成果300項以上。

  加快推進數智化轉型。支持企業“智改數轉”(25),對接國家智能制造工程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加快推進“數化荊州”(26)建設,完善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完成城市信息模型、編碼賦碼系統、“一標三實”建設,構建一體化大數據資源體系。培育一批“數字產線”“數字車間”“數字工廠”,新建數字孿生工廠、5G全連接工廠5家以上,新增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1個以上,力爭規上制造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64%。培育發展數據要素市場。

  加快推進綠色化升級。落實工業領域節能減排措施,“一企一策”推進100家重點能耗企業節能減排和低碳化改造,提高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清潔生產水平。深入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引導建設一批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提高“綠電”裝機容量和受進規模,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提高到53%以上。完善畝均效益評價管理長效機制,持續開展“四個專項治理”(27)。

  加快推動“三鏈”融合(28)。全力搭建供應鏈,采取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國有資本與社會資本相結合的方式,組建國企、民企或社會資本控股的供應鏈平臺,加快推進供應鏈體系建設。全力提升價值鏈,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用為導向的產業創新體系,力爭每個主導產業至少搭建一個科研創新平臺,實現規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覆蓋率達到43%,組織實施30項重大科技專項攻關。全力延伸產業鏈,完善產業集群推進機制,支持優勢骨干企業開展全球全市資源整合和市場布局,下大力氣培育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鏈頭部企業、鏈主企業。

  (二)全力以赴擴大內需,推動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堅持把擴大有效投資和激發潛能消費作為第一抓手,筑牢穩住經濟基本盤的根基。

  著力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持續抓好“五個重大”(29)項目謀劃策劃和接續實施,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911個,續建億元以上項目552個。開展“十五五”規劃前期研究,爭取荊岳鐵路、荊州至宜常高鐵聯絡線等項目納入國家建設計劃,加快推進湖北能源江陵電廠二期、松滋抽水蓄能等50億元以上重點項目建設。強化政策實施上的協同聯動,落實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新機制,引導支持更多民間資本參與投資重大項目建設。著力提升招商引資履約率和轉化率,力爭全年引進億元以上項目900個。

  著力激發有潛能的消費。加快洋碼頭奧特萊斯旅游購物公園項目建設,支持荊街、吾悅等創建省級特色商業步行街,著力打造楚街、楚巷、楚食等消費新熱點,力爭新增限上商貿企業260家。出臺商貿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加快推進中心城區18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30)建設。實施旅游產業“十百千萬”工程(31),加快推進方特二期等重大文旅項目建設。推進古城5A創建。推出城市漫步等更多滿足市場需求的旅游新產品。力爭接待游客850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680億元,爭創全國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

  著力促進投資和消費有效協同。圍繞城市地下管網建設、高質量教育供給、農民工市民化、優質醫療服務供給、養老服務等五大領域,謀劃實施一批既拉動消費又促進投資的重大項目。圍繞城市和產業雙集中重點功能片區,加快建設第四代改善性住房。圍繞青年人、老年人、危舊房居民等住房需求,加強保障性住房供給,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3276套,探索房地產業發展新模式。

  (三)全力以赴深化改革開放,著力激發和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始終用改革的辦法破解發展難題,始終用開放的姿態海納百川,促進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持續加力重點領域改革。緊盯資產、營收、利潤、負債四大重點,加快市屬企業由平臺型向實體型轉型,力爭市城發集團主體信用評級達到AAA,市產投集團主體信用評級達到AA+。實施“一本賬、一張表”(32)大財政改革,清理盤活國有資金、資產、資源。大力推進“三庫、兩算、三評”(33)投資項目績效綜合改革。深化供銷平臺、醫藥衛生改革,完成市縣疾控體系改革。穩妥推進住房公積金“四統一”(34)管理體制改革。完成調整金融、科技、行政執法隊伍等省級系統改革任務。扎實開展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

  持續營造一流營商環境。以控制成本為核心,更大力度降低制度性交易等“七大成本”(35)。全面實行行政許可事項清單管理,推動政務服務“同事同標”(36),“一事聯辦”主題事項拓展到300個以上。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等領域改革,開展先行試點創建事項90個以上。引導金融機構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新增貸款420億元以上。扎實推進經營主體提質擴容行動,新增“四上”企業660家以上,力爭新增各類經營主體突破10萬戶。深化“十問十幫”活動,持續優化企業服務。暢通政企溝通渠道,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持續提升臨港樞紐功能。推動荊漢歐專列、荊成“長江班列”常態化運行。加快完善多式聯運集疏運體系,新開工“兩路一港一園”(37)等12個重點項目,續建“三路兩橋三線四港六園”(38)等39個重點項目,建成“兩路一港一線”(39)等13個重點項目,加快推進荊州沙市機場改擴建,完成綜合交通投資200億元。推廣應用國際貿易數字化平臺,實施多式聯運“一單制”“一箱制”(40),力爭實現港口貨物吞吐量8800萬噸、集裝箱吞吐量26萬標箱。持續推進荊州港水運口岸對外開放和國家級加工貿易產業園建設,實現綜合保稅區封關運行,全市進出口總額增長9%、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0%。

  (四)全力以赴融入新格局,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堅持把硬件聯通和機制協同放在首位,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加快形成協調聯動的區域發展格局。

  切實融入區域發展戰略。主動對接長江中游湘鄂贛三省協同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共同推動《新時代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落地落實,支持石首市、監利市與華容縣、南縣和安鄉縣創建鄂南湘北跨省合作區,支持公安縣與瀏陽市、上栗縣開展湘鄂贛邊界縣市優化營商環境合作共建。加快建設宜荊荊世界級磷化工產業集群標志性工程,共同打造“當枝松宜東”(41)縣域融合發展聯盟,促進綠色化工等重點產業協同集聚。荊荊高鐵投入運營、宜常高鐵加快建設,共同打造宜荊荊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

  切實凸顯中心城區集中度。深入實施城市和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規劃布局,強化對經開區、高新區、紀南文旅區產業考核評價力度,提升產業發展質效。實施重點片區融合開發工程,開工建設政府投資項目162個,完成年度投資180億元。荊州新城重點推進江漢平原產業交流中心等12個項目建設。大學城完成荊州理工職業學院等9個項目建設。古城小樣板重點推進楚文化博物館等項目建設。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780個,爭創城市更新全國試點。探索建立老舊小區物業管理服務新模式。全力推進“全市一個停車場”建設(42),新增停車位8500個、充電樁5000個。加快背街小巷“補光”4000盞。加強城市細管智管共管,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力爭創成全國文明城市。支持沙市區啟動江漢社區全國完整社區試點工作。實施新一輪“三個三”補短板行動(43),改造便民公廁15座,更換窨井蓋5000個,連通碧道、綠道、人行道等步道30公里,讓人民群眾樂享“城在園中、路在綠中、人在景中”的幸福時光。

  切實提升縣域發展競爭力。統籌實施強縣工程“四大行動”(44),支持各縣市區加快形成具有特色優勢的主導產業。有力有序推動高中學校向縣城集中、初中學校向鄉鎮集中。加快形成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就地城鎮化,著力提升縣域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吸引外出務工回流人口和農業轉移人口到縣城安家落戶,力爭縣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8%。

  (五)全力以赴抓好“三農”工作,有力有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兩確保三提升”(45)為重點,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取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成果。

  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堅持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深入實施新一輪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062萬畝以上、產量穩定在91億斤以上。新建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67萬畝,高標準農田占永久基本農田的80%以上。樹立大食物觀,抓好重要農產品和“菜籃子”產品生產。

  加快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圍繞打造優質稻米、菜籽油、生豬、特色淡水產品4條農業全產業鏈,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加快建設安井食品、鍋圈食匯等重點預制菜項目,新增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30家以上。全力推進中國供銷冷鏈等重點項目,加快建設農產品交易與集散基地。做強“荊州味道”區域公用品牌,做優“荊州魚糕”“洪湖蓮藕”等農產品品牌。

  加快提升鄉村建設水平。組織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和美鄉村示范片帶建設。實施農村供水提標升級工程3個,建改戶廁2萬戶,完成196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立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集體系。開展農村線網整治。新改擴建農村公路600公里,支持松滋市創建全國“四好農村路”示范縣。

  加快提升鄉村治理水平。以共同締造理念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完善村民共建共治共享基層社會治理格局。實施鄉風文明培育行動,推進移風易俗。健全鄉村矛盾糾紛調處化解工作體系,做好做實法治進鄉村工作。落實好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強化駐村幫扶,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六)全力以赴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荊州。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彰顯江漢平原綠色崛起新優勢。

  高水平抓好長江大保護。深入實施長江高水平保護十大提質增效行動。嚴格落實長江流域“十年禁漁”。強化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切實鞏固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成果。植樹造林4.9萬畝。深入推進“1+10”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長江荊江段及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項目接受國家部委驗收。重點抓好總投資48.7億元的42個特別國債水利項目建設,提升防洪保平安、抗旱保供水、調水保生態、減災保發展的水利保障能力。深入落實河湖長制和長江岸線管理員制度。

  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堅持問題導向,持之以恒抓好中央、生態環境部、省生態環保督察反饋通報問題整改,著力扭轉被動局面。深入推進“五源共治”(46),力爭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83%以上。堅持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共治,緊盯不達標斷面和水質同比惡化斷面,全面加強溯源排查整治,確保年度地表水環境質量優良率達到77.8%。深入推進重點地區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加強固體廢物治理,全面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高質量推進洪湖流域綜合治理。全面推進洪湖水質改善提升三年攻堅和中心城區水環境系統治理三年行動。加快實施中心城區六大片區雨污管網分流和混接錯接漏接專項改造,確保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至全國平均水平以上、處理率95%以上。全面完善中心城區工業污水收集處理體系,強化荊襄內河、西干渠、豉湖渠等重點水體水質監測和排污口溯源排查整治,嚴厲打擊偷排、直排行為。強力推進江陵縣、監利市、洪湖市工業和生活污水收集治理,全面消除城鎮建成區黑臭水體。加強洪湖周邊農村生活污水和養殖尾水管控,實施73個重點入湖排污口整治工程,新增水生植物種植5萬畝以上。

  (七)全力以赴增進民生福祉,切實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堅持在高質量發展進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搞超越市情市力的政績工程,傾心傾力兜牢兜實民生底線。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以創建全國公共就業創業服務示范城市為目標,以搭建“四庫五平臺”(47)為抓手,大力實施就業促進專項行動,著力優化就業創業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提檔升級湖北江漢平原(荊州)人力資源產業園,提升“零工驛站”(48)服務功能,推進石首防水工、監利玻鋁工等“一縣一品”勞務品牌建設。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深入推進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和工傷保險省級統籌,深化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建立“一站式”勞動保障維權中心,推動基層調解組織園區全覆蓋。啟動“31155”養老服務體系(49)建設,完成適老化改造1860戶,實現中心城區社區“荊頤幸福食堂”(50)全覆蓋,新建鄉鎮(街道)養老綜合體20個。加快建設民政事業園,建成區域性精神衛生健康中心。實現基本殯葬服務費用全免全覆蓋。加大未成年人保護力度。推進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推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支持長江大學“雙一流”建設,完成長江大學文理學院轉設和荊州理工職業學院搬遷。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實現教聯體有效覆蓋。推進學前教育公益普惠發展。新改擴建中小學、公辦幼兒園14所,新增學位8300個。著力打造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實施高校人才服務企業行動,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辦好特殊教育,規范民辦教育發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鞏固“雙減”成果。

  提供更優健康保障。推進基層衛生健康工作全面提質,實現縣域三級公立醫院全覆蓋。著力打造“名院、名科、名醫”,推進市域內二級以上公立醫院檢驗檢查結果互認。加快城市醫聯體、縣域醫共體建設,構建分級診療新格局。爭創全國中醫藥示范市。落實優化生育政策。加快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支持松滋市、江陵縣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繼續實施基層衛生人才千人定向培養計劃。基本醫保參保率穩定在98%以上。深化“三醫聯動”(51),鞏固醫保經辦一體化改革成果,實現更優的醫保便民服務。

  豐富群眾文體生活。強化公共設施配套和服務質量提升。大力發展文化事業,持續創作文藝精品,支持洪湖市、監利市、江陵縣創建全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大力推動全民健身,建成國家羽毛球訓練基地,創建湖北省體育消費試點城市。申報建設大學城中央公園等一批國家體育公園,更新完善全市253個村(社區)健身設施,實現全市中心村(社區)健身設施全覆蓋。舉辦全國體育舞蹈錦標賽等大型賽事活動,讓人民群眾生活更精彩、身體更康健、精神更豐富。

  守牢安全發展底線。積極穩妥化解房地產風險,有序化解政府債務風險,合理控制平臺公司債務,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深入開展城鎮燃氣等重點領域安全生產和消防工作專項整治,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深入實施“互聯網+明廚亮灶”工程,保障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將矛盾糾紛調處在基層一線、化解在萌芽狀態。加強社會治安立體化防控體系建設,確保百姓安康、社會安寧、發展安全。

  三、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新形勢新部署新任務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們要自覺從全局的高度想問題辦事情,認真謀劃攻堅克難的新舉措,以擔當作為之力建功新時代。

  把牢對黨忠誠之要,建設政治過硬政府。持續鞏固主題教育成果,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走深走實,自覺轉化為推動政府工作的強大力量。著力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始終做“兩個確立”的堅定捍衛者、“兩個維護”的忠實踐行者。不折不扣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市委工作安排,確保件件抓落實、事事見成效。

  把牢人民至上之本,建設勤政為民政府。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更好統籌經濟和社會發展,不斷改善民生,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堅持以“小切口”解決“大民生”,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件接著一件辦,實施好今年民生實事八大工程24個“小而美”的民生項目。

  把牢依法行政之基,建設法治誠信政府。深入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用法治給行政權力定規矩、劃界線,推動政府工作始終在法治軌道上運行。落實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加強行政規范性文件全生命周期管理。主動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社會各界監督,抓嚴抓實財會監督、審計監督、統計監督,讓權力始終在陽光下運行。

  把牢干凈干事之德,建設清正廉潔政府。堅定扛牢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持續抓好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馳而不息糾治“四風”,著力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靶向施治為基層松綁減負。強化項目工程、公共資源等重點領域監管,堅決懲治群眾身邊的蠅貪蟻腐。堅持政府過“緊日子”,把干事與干凈高效統籌起來,實施“能力提升年”行動,進一步提高在復雜環境、多重約束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

  各位代表!潮涌荊江啟新程,篤行實干正當時!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堅強領導下,接續奮斗、勇往直前,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荊州篇章!

  名詞注釋:

  (1)“三率兩量”:項目開工率、納統率、竣工率和項目建設用電量、用水量。

  (2)“四上”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限額以上批零住餐企業、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資質等級建筑業企業等四類企業的統稱。

  (3)“4611”現代產業集群:培育壯大裝備制造、醫藥化工、輕工建材、農產品加工等4個千億產業,加快發展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紡織服裝、文化旅游、現代物流、現代服務業等6個過500億產業,培優鍛強智能家電、汽車零部件、石油石化裝備、生物醫藥、光伏新材料、新型電子元器件、現代煤化工、現代造紙、食品加工、嬰童裝、節能環保11個優勢產業集群。

  (4)美的“空冰洗”:2020年以來,美的集團投資過百億元在荊州新建年產1500萬臺冰箱新產業園、年產3000萬臺洗衣機產業園、年產1000萬臺空調產業園,實現“一變三”裂變,打造3平方公里的中國美的智能家電產業基地。2023年,美的“空冰洗”實現產值200億元,美的冰箱成功入圍鄂企百強,帶動白色家電產業集群實現產值310億元。

  (5)“一主兩副、七個組團”城市空間:“一主”即荊州新城,“兩副”即荊州古城、沙市老城,“七個組團”即荊州新城組團、古城組團、沙市組團、高新科技組團、智能制造與現代紡織組團、現代化工組團、荊楚大遺址文旅組團。

  (6)首輪“三個三”專項補短板工程:自2021年開始實施中心城區斷頭路、口袋公園、農貿市場改造等三個專項補短板三年行動。截至2023年底,中心城區主次干道斷頭路全部打通,累計建成口袋公園142個,改造提升農貿市場34個。

  (7)“一芯兩翼多點”:“一芯”即以國家級荊州高新區為核心,“兩翼”即在公安縣和監利市南北兩翼各建設1個農產品交易和集散分中心,“多點”即在石首市、松滋市和洪湖市等地建設多個區域性農產品交易集散支點。

  (8)公安縣“三塊田”模式:公安縣積極推進土地經營權流轉、集中和規模經營,探索形成了流轉田、待轉田、自種田的“三塊田”模式,實現了“小田變大田”,實現了村民、村集體和市場主體的互利共贏。2023年8月26日,全省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現場會在公安縣召開。

  (9)“四減四辦”:“四減”即減時間、減材料、減環節、減跑動,“四辦”即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

  (10)“局長走流程、坐窗口”活動:部門主要負責人到窗口進行“換位式”體驗,通過親身辦、代理辦、陪同辦等形式,全程參與行政審批服務事項各個環節,找準問題癥結,促進政務服務效能提升。

  (11)“一業一證”改革:即優化行業準入業務流程,將一個行業準入涉及的多張許可證整合為一張“行業綜合許可證”。

  (12)整合后的“12345”政務服務熱線:從2021年開始,市政府把市縣兩級120、110、119、122之外的其它熱線電話全部整合到市12345政務服務熱線平臺,建立接聽、交辦、督辦、回訪“四個統一”閉環工作機制,從源頭上解決全市群眾訴求渠道不暢的問題。

  (13)“信用分類+雙隨機”模式:即針對企業信用分類結果,相關行政執法部門開展“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通過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抽取檢查人員,把檢查結果及時向社會公示,杜絕執法隨意、執法不公、執法不嚴等問題。

  (14)“添彩生活”行動:通過完善設施網絡、豐富服務供給、優化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水平、加大宣傳力度等5大行動16項具體措施,進一步提升公共文化體育服務質量,為人民群眾生活“添彩”。

  (15)“雙十”工程:指長江大保護十大標志性戰役和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十大戰略性舉措。長江大保護十大標志性戰役:沿江化工企業專項整治、城市黑臭水體整治、農業面源污染整治、非法碼頭整治、非法采砂整治、飲用水源地保護、沿江企業污水減排、磷石膏污染整治、固體廢物排查、城鄉垃圾治理。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十大戰略性舉措:加快發展綠色產業、構建綜合立體綠色交通走廊、推進綠色宜居城鎮建設、實施園區循環發展引領行動、開展綠色發展示范、探索“兩山”理念實現路徑、建設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核心區、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綠色交易平臺發展、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16)“新雙十”行動:指長江高水平保護十大攻堅提升行動和長江經濟帶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十大行動。長江高水平保護十大攻堅提升行動: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綠色轉型、長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及黑臭水體治理、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國土綠化和濕地保護修復、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水資源保障、長江流域非法矮圍整治等攻堅提升行動。長江經濟帶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十大行動:推動降碳減污協同增效、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建設綠色制造體系、加強綠色技術創新引領、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推進綜合交通綠色發展、加快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深化長江大保護金融創新實踐、提升城鄉綠色人居環境、加快長江文化旅游建設。

  (17)“1+10”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1”即崇湖省級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10”即崇湖、太湖港、涴米河、天井剅渠、白鷺湖片區、三菱湖、沙螺干渠、螺山雙電河、化港河、夏橋河等10個市級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

  (18)“楓橋經驗”:指20世紀60年代初,浙江省諸暨縣楓橋鎮干部群眾創造的“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經驗。1963年,毛澤東同志親筆批示“要各地仿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2023年1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19)“1+3”非訴訟矛盾糾紛調解模式:即屬地黨委領導和信訪、公安、司法三部門聯合辦公,通過調解等非訴訟方式化解矛盾糾紛。

  (20)“一無兩降”:無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均呈下降趨勢。

  (21)城鎮燃氣領域“四個專項整治”:即開展“問題氣”“問題瓶閥管灶”“問題用氣環境”和“違規使用醇基燃料”專項整治。

  (22)群眾身邊腐敗問題“五個專項整治”:2023年,省委部署在全省開展鄉村振興領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中小學教輔材料違規收費問題、醫療機構不合理檢查及用藥突出問題、深化殯葬服務領域突出問題、農村集體資源發包和小型工程項目管理違規問題等5個專項整治。

  (23)新型工業化大推進戰略:2023年,湖北省出臺《關于推進新型工業化打造制造強國高地的意見》,明確提出實施產業集群“提能”、市場主體培育“護航”、萬企萬億技改“蝶變”、三鏈融合“登峰”、產業集中發展“協同”、供應鏈平臺“固鏈”、湖北制造“出海”等七大行動,以新型工業化引領帶動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

  (24)“四大工程”:即技改提能強基工程、綠色智能引領工程、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工程、產業鏈協同發展工程。

  (25)“智改數轉”:即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智改”主要指硬件改造投入,如企業通過裝備升級、產線智能化改造,實現機器換人,提高企業產能。“數轉”更側重于系統的集成應用,通過建設一套數字化流程體系,幫助企業實現數據決策。

  (26)“數化荊州”:以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為基礎,通過萬物標識互聯、應用的體系化標準化,配套管理規則和軟硬件支撐,形成城市數字孿生基礎生態,推動“經濟、社會、政府”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的過程。

  (27)“四個專項治理”:2023年,為落實省委關于推進城市和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決策部署,在全市開展批而未供、閑置土地、低效項目和“僵尸”企業四個專項治理行動。

  (28)“三鏈”融合:即搭建供應鏈、重構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29)“五個重大”:即重大政策支持、重大瓶頸破解、重大要素保障、重大改革創新、重大項目建設。

  (30)“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以社區居民為服務對象,在服務半徑為步行15分鐘左右的范圍內,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等為目標,通過多業態集聚形成的社區商圈。

  (31)旅游產業“十百千萬”工程:即打造以沙市洋碼頭為樣板的十條旅游休閑街區,推出以公安牛肉、荊州魚糕等為代表的百道荊楚名菜,培育萬達、吾悅為代表的千家荊楚特色店,提供萬張優質旅游夜宿床位,豐富旅游消費供給。

  (32)“一本賬、一張表”:建立綜合信息動態臺賬,識別有用要素形成資產負債表,全面規范精確反映涵蓋國有“三資”和地方債務的政府存量資產負債情況,為研判政府可用財力、財政風險、財政政策空間和財政可持續性提供科學支撐。

  (33)“三庫、兩算、三評”:“三庫”即目錄庫、儲備庫、實施庫,“兩算”即結算、決算,“三評”即項目績效評價、行業績效評價、區域績效評價。

  (34)住房公積金“四統一”: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對縣市區辦事處實行統一制度、統一決策、統一管理、統一核算。

  (35)“七大成本”:企業百元營收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物流成本、稅費成本、融資成本、用能成本、用工成本。

  (36)政務服務“同事同標”:同一政務服務事項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和結果互認。

  (37)“兩路一港一園”:“兩路”即滬渝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荊州段、宜昌至常德鐵路松滋段,“一港”即荊州港監利港區白螺作業區(二期),“一園”即荊州區瑞海國際物流園。

  (38)“三路兩橋三線四港六園”:“三路”即武松高速江陵至松滋段、當枝松高速、二廣高速荊州繞城段,“兩橋”即李埠長江公鐵大橋、觀音寺長江大橋,“三線”即木沉淵疏港鐵路專用線、公安經濟開發區鐵路專用線、石首港多式聯運鐵路專用線,“四港”即荊州港鹽卡三期多用途碼頭、荊州港江陵港區郝穴作業區通用碼頭、荊州港公安港區斗湖堤作業區多用途碼頭、荊州港公安港區柳梓河鐵水聯運綜合碼頭,“六園”即荊州鐵水聯運物流中心、國家級農產品物流交易中心、石首市浩吉鐵路物流園、江陵化工產品倉儲物流基地、華中(荊州)物流園、公安縣多式聯運綜合物流園。

  (39)“兩路一港一線”:“兩路”即武松高速仙桃至洪湖段、荊州至荊門鐵路,“一港”即荊州觀音寺港區江陵石化碼頭,“一線”即荊州港務集團鐵路專用線。

  (40)“一單制”“一箱制”:“一單制”即在貨物多式聯運的全過程中,只憑一份多式聯運運單辦理所有貨物運輸手續的制度;“一箱制”即集裝箱在不同運輸方式間轉運時“中途不換箱”“全程不開箱”,實現“一箱到底”。

  (41)“當枝松宜東”:當陽市、枝江市、松滋市、宜都市、東寶區。

  (42)“全市一個停車場”建設:以“城市大腦”底座為基礎,對全市各類停車資源進行聯網,形成全市停車資源線上“一張網”、線下“停車場”的應用場景。市民只要“綁定車牌”便能實現“全城通停”,享受“停車場查詢、導航,停車費無感支付、先離場后付費”等諸多便捷服務功能。

  (43)新一輪“三個三”補短板行動:從2024年開始,用三年時間,在中心城區實施碧道、綠道、人行道等步道連通工程90公里,更換、整治窨井蓋1.2萬個,整治易澇點位7處,新建、改造公共廁所45個。

  (44)強縣工程“四大行動”:實施以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構建行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行動、以縣域為單元的城鄉統籌發展行動、以凈美為重點的人居環境提升行動。

  (45)“兩確保三提升”:即確保耕地數量有保障、質量有提升,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

  (46)“五源共治”:即從工業源、揚塵源、移動源、生活源、秸稈和垃圾焚燒源五個源頭共治大氣污染。

  (47)“四庫五平臺”:即勞動力數據庫、企業數據庫、勞務品牌數據庫、高校畢業生數據庫,線上招聘管理平臺、共享用工平臺、高校畢業生求職平臺、技能提升培訓平臺、創業跟蹤服務平臺。

  (48)“零工驛站”:集就業信息推介、現場招聘、技能培訓、勞動維權等公共服務功能于一體的“一站式”公共就業服務平臺。

  (49)“31155”養老服務體系:從2024年開始,用五年的時間,規劃建設3家床位在1000張以上的醫養結合體,新培育10家床位在500張左右的養老市場主體,新建100家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綜合體,新培訓5000名養老服務專業人員,全市養老床位數新增5萬張。

  (50)“荊頤幸福食堂”:即社區老年人助餐點。

  (51)“三醫聯動”:醫保體制改革、衛生體制改革、藥品流通體制改革聯動。

(責任編輯:石蘭蘭)

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