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閱更多2014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
—— 2014年2月10日在信陽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信陽市人民政府市長 喬新江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信陽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見。
一、2013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面對極其錯綜復雜的形勢和艱巨繁重的任務,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搶抓中原經濟區建設和產業轉移的重大機遇,發揮優勢,持續求進,務實發展,積極作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持續保持了好的趨勢、好的態勢、好的氣勢。
一年來,我們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堅持促增長調結構,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面對去年我市第一季度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回落較快、促增長壓力加大的嚴峻形勢,我們把促增長調結構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科學應對和有效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經濟增長的速度、結構、質量、效益在持續求進中趨于協調。發展態勢在“進”中向好。加強經濟運行調節,及時采取一系列促增長措施,大力實施重點項目攻堅計劃和工業促增長調結構攻堅行動,加強產銷對接、用工對接、銀企對接,加快122個市重點項目和156個重大工業結構調整項目建設,擴大投資和消費需求,優化發展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有效扭轉了經濟下行趨勢,經濟增長從第二季度實現逐季回升。初步核算,全市生產總值增長9.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9%。產業結構在“進”中優化。強化新型農業現代化基礎,大力推進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培育工程和主食產業化工程,新增高標準糧田76.2萬畝,省級示范性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達到16個。糧食生產克服連續干旱,總產達到117.14億斤,實現了“十連增”;堅持新型工業化主導,全市工業投資完成557億元,增長28.4%,增速居全省第3位,對固定資產投資的貢獻率達44.8%;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第三產業增加值突破500億元,增長9.3%,增速居全省第4位。物流快遞、信息服務、電子商務、金融保險、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義烏國際商貿城等一批商貿物流項目落戶信陽。我市被確定為全省集中連片推進農產品流通和農村市場體系建設試點市。旅游業健康發展,全年接待旅游者18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95.7億元。質量效益在“進”中提升。全市財政總收入93.1億元,增長20.3%。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7.9億元,增長22.5%;稅收完成51.7億元,占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76.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預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80億元、利稅142億元、利潤90億元,分別增長17.3%、10.7%和16.2%。
(二)堅持強載體建體系,發展科學性和協調性進一步增強。突出抓好“一個載體、三個體系”,著力增強經濟發展的科學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按照“四集一轉”要求,圍繞“兩提兩擴兩優”目標,突出主導產業集群發展,強化政策扶持和項目支撐,強力推進重點項目攻堅督導和聯合督查,引龍頭、抓延鏈、建基地、育集群,我市高端制造、新型建材、綠色食品三大產業基地和電子信息、現代家居、紡織服裝、現代物流等主導產業初具規模,集群集聚態勢正在形成。預計全市產業集聚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99.2億元,增長31.4%,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54.3%;預計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128億元,增長21.3%,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67%,產業集聚區的綜合帶動作用日益增強。推進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啟動了信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3-2030)修編工作,完成了總規綱要編制任務。統籌推進中心城市、縣城和中心鎮協調發展,新區開發、老城改造和中心城市組團建設全面加快,商務中心區、特色商業區的規劃建設有序推進,浉河三期治理和中心城區內河治理、雨污分流、供水管網等重點工程進展順利,市污水處理二期工程通水運營,新七大道順利貫通。中心城區建設完成投資344億元。持續深化拓展“六城聯創”,城市精細化、數字化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和城鎮載體功能日益增強。全市城鎮化率提高到近40%,城鄉一體化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我市成功再創全省文明城市,榮獲中國最美麗城市、中國最安全城市稱號,連續五年蟬聯中國十佳宜居城市、連續三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積極構建自主創新體系。出臺了關于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干意見,實施了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全市新增院士工作站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博士后研發基地5家,爭取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2個。我市企業牽頭成立的“稻米精深加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首次列入國家級試點,農科院培育的2個水稻新品種通過省級審定。全市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32.5%,高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速17.8個百分點,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
(三)堅持打基礎創優勢,發展支撐和后勁進一步提升。圍繞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著力打基礎增后勁,不斷鞏固、放大和提升發展優勢。強化提升前沿優勢。突出“五網一系統”建設,境內312和107國道改建工程、寧西鐵路復線電氣化改造和京港澳高速公路駐信段改擴建工程加快推進,淮河航運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智慧信陽、3G網絡、信陽呼叫中心等重大項目進展順利。放大提升生態優勢。大力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和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實施林業生態市建設提升工程,加強淮河源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和南灣湖國家重點湖泊生態保護,完成大唐華豫電廠1號機組脫硝工程。我市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減排總量均可完成省下達目標,大氣和水環境質量穩居全省第1位。鞏固提升民智優勢。繼續實施全民技能振興工程和“以職教促就業”計劃,加強職教實訓基地建設,搭建農民工技能培訓、就業與企業用工對接平臺。全年完成各類職業技能培訓21.8萬人次,產業集聚區新增就業5.5萬人。大力實施“回歸創業工程”,全市新增返鄉創業企業1056家。
(四)堅持抓改革促開放,發展動力和活力進一步釋放。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向縱深推進,土地流轉、金融創新、專業合作、社會保障、城鄉統籌等項改革取得新進展。扎實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新取消和下放市級審批事項67項、合并6項。積極推進公共資源交易市場化改革,探索網上招投標新方式。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國有糧食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有序推進,市直機關所屬企業脫鉤改制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大力實施促進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健康發展行動計劃,非公經濟總量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56.7%,較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完成1229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83.5%。積極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固始縣實行了省直管縣體制。財稅金融改革不斷深化,“營改增”試點有序展開,農村信用社改革加快推進,村鎮銀行經營規模持續擴大。醫藥衛生、文化教育、廣播影視、社會保障、人口和計劃生育等社會事業改革進一步深化。戶籍、林權、水利、供銷等項改革順利實施。電力、天然氣、成品油等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穩步推進。不斷完善要素保障機制。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830.1億元,較年初增加293.5億元,增長19.1%,增幅居全省第2位。全市貸款余額909.5億元,較年初增加167.3億元,增長22.6%,增幅居全省第3位。新增存貸比達到57%,為近年來最高。全市資本市場融資69.9億元,羚銳、華英兩家上市公司首次實現再融資。民生銀行、洛陽銀行在信陽設立分支機構,填補了我市沒有大型民營股份制銀行的空白。充分運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和人地掛鉤試點政策,全年爭取建設用地指標6.4萬畝,土地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集中開展中心城區“三違”整治工作,維護了良好的土地管理秩序。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全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4.2億美元,增長20.8%;實際到位省外資金180億元,增長20%;外貿出口總值2.9億美元,增長13.2%。全面推進戰略合作,成功舉辦第21屆信陽國際茶文化節,與省直部門、央企和戰略投資者簽訂了一批新的戰略合作協議。持續推進“四一”招商行動,專業化集群化招商取得明顯成效,又有一批龍頭型、基地型項目落戶信陽。
(五)堅持保底線惠民生,社會和諧穩定大局進一步鞏固。牢牢把握發展、民生、安全、穩定底線,集中財力保障民生建設,省十項重點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市十件實事進展順利。全市財政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229.6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75.5%。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實施積極的就業扶持政策,支持創業帶動就業,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0.7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3.6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2萬人,均超額完成省定目標,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3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982元,分別實際增長8.4%和11.2%,增幅均居全省第2位。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險全部實現市級統籌,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城鎮居民醫保補助標準從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44%,籌資水平從每人每年290元提高到340元,重大疾病保障病種從20個擴大到35個。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城鄉低保、農村五保對象補助標準穩步提高,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面進一步擴大。保障性住房開工建設22121套,竣工14552套,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持續改善群眾生活質量。城市新增管道天然氣用戶3.6萬戶,新改建鄉村公路589公里,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73萬戶,新解決72.25萬農村居民及師生飲水安全問題。加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新打機井2277眼,整修塘堰5916口,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81平方公里,新增灌溉面積18.9萬畝。加快畜禽、水產、蔬菜等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市民“菜藍子”更加豐富。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全市建成傳統文化村98個,有4個村被確定為中國美麗鄉村首批創建試點、7個村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5個村列入河南省特色旅游村名錄,平橋區郝堂村成為河南省唯一被命名的全國首批美麗宜居村莊。加大扶貧工作力度,新完成132個貧困村整村推進任務,又有12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全面發展社會事業。大力實施“雙千”工程,引進教育、衛生系統基層急需專業人才2052名。完成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改造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28所,職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取得新的成果,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成功升格為信陽農林學院。城鄉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全市醫院、衛生院新增床位2003張,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12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免費向城鄉居民提供,重大傳染病得到有效防控,艾滋病“四免一關懷”政策全面落實。大力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農家書屋、農村電影放映、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成功舉辦第五屆全國自行車公開賽和我市第四屆全民運動會。統籌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1‰。慈善、社會福利、老齡、婦女兒童、殘疾人等事業全面發展。積極創新社會治理。進一步完善信訪“四家”工作法和“四有”工作機制,認真落實領導干部接訪制度,集中處置一批信訪積案,集中解決拆遷安置遺留問題,妥善化解了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加強平安信陽建設,深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完善公共安全應急管理體系,強化檢驗檢疫、食品藥品、安全生產和質量監管,嚴厲打擊違法犯罪,社會和諧穩定局面進一步鞏固,群眾安全感進一步提升。
(責任編輯:石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