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福利50集在线看,免费观看中日高清生活片,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免费国产99久久久香蕉

都市圈時代:集聚各類發展要素 形成區域競爭新優勢

2019年02月27日 09:00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提出,培育發展一批現代化都市圈。通過發揮核心大城市對周邊中小城市、小城鎮和特色小鎮的帶動力,提升城市群競爭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印發《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培育發展一批現代化都市圈,形成區域競爭新優勢,為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經濟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

  我國都市圈發展現狀如何?都市圈發展有哪些新趨勢?影響都市圈發展的藩籬怎樣破除?記者就此采訪了有關專家。

  發展條件已經具備

  《意見》指出,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學術委秘書長馮奎告訴記者,都市圈發展是世界城市化發展進程中的一般性規律和普遍現象。美國、日本、歐洲國家一線城市都已形成以自己為核心的都市圈。近年來,美國、英國、日本的人口仍然在向紐約、倫敦、東京等都市圈集中,在都市圈內部仍然出現人口向核心大城市集中。

  “綜合中外城鎮化發展的規律來看,都市圈發展的四個條件中國都已同時具備,這是判斷中國城鎮化進入都市圈時代的主要依據!瘪T奎表示。

  第一個條件是城鎮化率超過50%,進入城市型社會。城鎮化率超過50%以后,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功能顯著增強,核心城市與周邊中小城市開始加速形成都市圈。2012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0%,2018年底達到近60%。目前,中國許多大城市打出都市圈發展戰略,通過都市圈這種方式建立“朋友圈”,實現“軟擴容”是大勢所趨。

  第二個條件是核心大城市已經足夠強。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為引領,其他30座至50座城市為核心的都市圈構造已初具雛形。

  第三個條件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較為充分成長。長三角、珠三角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數目多、質量高,有利于充實都市圈的內容。除了建制的城市,一批特大鎮、特色鎮的成長,為未來都市圈發展創造了條件。

  第四個條件是高速公路和高鐵通勤發展迅速。最近,軌道交通項目加快審批并進入規劃建設程序。軌道上的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以及其他都市圈正在加緊形成,半小時通勤圈、一小時交通圈的提速,將為中國都市圈大發展創造條件。

  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院長顧強認為,我國城鎮化呈現出都市圈化新特征。以上海都市圈為例,長三角地區人口以上海、杭州為核心集聚連片分布,上海都市圈城市核在2010年—2017年間人口增量為64萬人,同期外圈層人口增量接近城市核增量的2倍,高達125萬人,昆山、江陰等節點性城市人口均超過150萬人。珠三角地區同樣呈現出人口加速外溢的特征,人口在廣州、深圳間連綿分布,外圍的東莞、中山等均為百萬人口級城市。

  “以都市圈為統計單元的GDP、人口、投資、創新要素等各主要指標顯示,都市圈已成為各類發展要素在空間上聚集的主要載體!鳖檹娬f。

  順應未來發展大勢

  馮奎認為,都市圈發展是未來30年的發展大勢。以核心大都市圈帶動城市群發展的戰略,在引領國家發展和贏得全球競爭中具有重大意義。

  專家表示,從中長期看,只有大都市圈建設才能快速提升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在短期內,加強都市圈建設的相關投資最為有效,因為通過人口集聚可以釋放國內消費需求。

  “根據測算,在核心大城市周圍50公里范圍內,GDP增長潛力比其他地區每年高1個至2個百分點!瘪T奎表示,在美國,大約一半的GDP集中在約20個大都市圈周圍,金融危機之后的恢復也主要靠大都市圈的帶動。

  在日前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熱點前瞻論壇上,恒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表示,由于規模效應、交易成本、物流成本等,大多數產業具有集聚效應,服務、高新技術、金融、制造等更明顯,人隨產業走,人口自然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向經濟更發達、收入水平更高、更能提供就業機會的地區流動和集聚,尤其有才華有夢想的年輕人。

  任澤平認為,城市群、都市圈比小城鎮更節約土地、更節約能源、更有活力、更有效率,更符合產業集聚和人口集聚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律。

  “都市圈經濟不同于行政區經濟,它是一種巨大的市場化力量,能夠帶動區域間、城鄉間新一輪產業與人口優化調整!瘪T奎表示,都市圈空間結構調整是區域、城鄉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馮奎認為,樹立都市圈導向,還有利于克服當前發展中的諸多問題。例如,部分超大、特大城市發展空間受限的問題。又如,軌道交通缺乏都市圈意識,導致軌道交通缺乏必要投資效率,也導致都市圈遲遲發展不起來。特色小鎮發展布局過多、過濫,導致巨大資源浪費等。

  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還有助于提升城市群的競爭力。目前,我國已有19個國家級城市群,其中超過10萬平方公里的城市群就有長江中游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等。

  “以長江中游城市群為例,其面積達到31.7萬平方公里,事實上支撐這個城市群的是武漢大都市圈、長株潭都市圈、南昌都市圈等。這些城市群需要立足現實,將發展重點優先放在都市圈上。”馮奎說。

  務實推動要素流動

  近年來,我國都市圈建設呈現較快發展態勢。但是,城市間交通一體化水平不高、分工協作不夠、低水平同質化競爭嚴重、協同發展體制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依然突出。

  顧強認為,都市圈是一個高度融合的網絡狀城鎮體系。首先是一個強大的“核”,即人口集聚、經濟發達的特大城市的中心區,這是都市圈的核心依托;第二是一個延展的“軸”,以交通廊道為載體、鏈接中心區和周邊中小城鎮的發展軸線,構成了都市圈發展的主動脈;第三是輻射的“圈”,中心區輻射帶動周邊城鎮所構成的圈層區域,是支撐核心城市發展的廣闊腹地;第四是關鍵的“點”,即都市圈發展腹地中起到關鍵支撐作用的節點城市,構成了都市圈的新增長極;最后是緊密的“網”,都市圈各城市間存在密切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聯系網絡。

  “都市圈不是簡單地把城市群切小一點,而是要更務實地去推動區域要素流動。都市圈是最好的改革空間!瘪T奎表示,大都市圈建設涉及一系列重大體制改革。目前,上海與蘇州、嘉興,深圳與東莞、惠州、汕尾,廣州與佛山等已在這方面實行了改革,核心方向是打破行政管轄邊界進而有效配置資源,涉及規劃、土地、人口、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多方面機制創新。這是下一步改革發展的重要方向。

  在這些方面,《意見》明確了相關政策舉措,要求以創新體制機制為抓手,以推動統一市場建設、基礎設施一體高效、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產業專業化分工協作、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城鄉融合發展為重點,培育發展一批現代化都市圈。

  值得關注的是,《意見》提出,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在具備條件的都市圈率先實現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積互認,加快消除城鄉區域間戶籍壁壘,統籌推進本地人口和外來人口市民化。

  顧強預計,到2035年,我國將有70%以上的人口增量集中在都市圈范圍內,都市圈的人口遷移也將更理性化。

  馮奎認為,要加快都市圈核心大城市培育,并通過基礎設施連接以及公共服務的一體化,發揮核心大城市對周邊中小城市、小城鎮和特色小鎮的帶動力。同時,加快實施都市圈地區的鄉村振興。

  按照《意見》設定的目標,到2022年,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顯進展。到2035年,現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都市圈。(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熊 麗 顧 陽)

(責任編輯:楊淼)

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