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魏弘毅、古一平、馬意翀
歲末年初,冬修水利正當時。近日記者走訪觀察到,多地水利建設正有序推進,為增強水利防災減災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夯實基礎。
湖南湘潭,栗山水庫修復工作正加快推進。受2024年汛期暴雨洪水侵襲,水庫大壩低涵突發滲水險情。汛后,水利部積極協調下達中央水利救災資金,支持栗山水庫實施水毀修復。
“項目已于去年12月正式開工,目前已順利完成箱涵砼澆筑,正在進行土方回填作業。”湖南省水利廳水旱災害防御處處長張志鵬介紹,該項目計劃今年3月底全面完工,屆時將保護下游人口8000余人,充分發揮防洪減災效益。
筑牢防汛抗旱堤壩,冬季是重要窗口期。
長江干流江西段,正在建設的崩岸應急治理工程將在2025年發揮防汛減災功能;貴州銅仁,國家重大水利工程花灘子水庫主體大壩正在建設;浙江諸暨,浦陽江店口段綜合治理工程正在推進,將全面提高城市防洪排澇能力……一座座水壩、一道道閘門強筋壯骨,為夏保安瀾蓄積力量。
2024年,我國汛期6929座(次)大中型水庫投入調度運用、攔蓄洪水1471億立方米,避免人員轉移1115萬人(次)。水利部相關負責人表示,2025年將立足防大汛、抗大旱,科學布局水庫、河道及堤防、蓄滯洪區等功能建設。
水利工程,既要抵御得住水旱災害,也要呵護得了歲稔年豐。
江西省樂安縣,湖坪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現場,挖掘機和村民正在緊張作業,搶抓晴好天氣開展河道清淤等工程施工,為打好工程收官戰拼進度。
“項目完成之后,將讓周邊農戶的0.68萬畝耕地不再受影響。”樂安縣水利局副局長羅榮輝介紹,通過冬修水利,樂安縣目前完成修復9處水毀排洪渠及河堤,解決14個灌區0.6萬畝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問題。
農業增產,需要向土地要效益。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冬修水利中的重要內容。
疏浚溝底、清理邊坡、夯實渠肩……河南封丘,農田水利建設熱火朝天。當地計劃開挖清淤1000多條溝渠,逐步在全縣建立溝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農村溝渠相通的網絡體系。
建設穩步推進,得益于一套能夠隨時更新的溝渠水系矢量圖。封丘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李慧娜告訴記者,這套圖包含了封丘19個鄉鎮570個村的獨立圖像,能夠自由分離組合,隨時生成縣級圖、鄉級圖和村級圖,指導鄉鎮渠道施工。
科技創新,是農田水利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
河北邯鄲,2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正在開溝埋設伸縮式噴灌管道。施工人員告訴記者,在需要噴灌時,通過數字化終端發出指令,可將控制噴頭伸出地面,進行適量分次灌溉,滿足作物不同階段的生長需求。
水利部農村水利水電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強化數字賦能,灌區用水計劃編報時效明顯縮短、配水效率顯著提升、節水成效凸顯。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加強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建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這對從減災、助農角度推進水利建設提出了新要求。
水利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做好防洪減災基礎設施建設,深化農村水利改革,推動工程長久穩定持續發揮作用,不斷提升農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鄉村全面振興夯實水利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