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與梧州,同在西江黃金水道的兩岸,都處于珠三角3小時經濟圈內。一個是廣東的大西關,一個是廣西的東大門,山水相連,語言相近,也都是珠三角地區溝通大西南的重要交通樞紐。
雖然一衣帶水,但兩城的經濟發展卻大不相同。廣東最年輕的地級市云浮,雖保持了近幾年經濟增幅排在全省前列的位置,但經濟總量偏小,處在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向現代經濟發展模式的艱難轉型之中;而在珠三角產業“雙轉移”的東風下,借助明晰的產業規劃,走產業園區化之路,梧州近幾年經濟實現了較快增長,經濟總量上將云浮甩在了身后。
比鄰而居,共同的語言和文化,賦予了兩個地區頻繁的民間交流。相近的區位優勢,同樣有著對接珠三角的渴望,兩地經濟發展有頗多可借鑒之處。在發展的道路上,梧州比云浮暫時領先,梧州的發展規劃可給予云浮諸多有益的啟示。
實習生 夏候命波 柯祥虎 發自云浮、廣西梧州
廣西“東大門”與廣東“大西關”
同處西江“黃金水道”的兩岸,交通對梧州和云浮地區經濟發展影響至深。
翻開梧州的歷史,自始至終都與水相關。梧州因水而生,又因水而興,自古就被譽為“千年嶺南重鎮,百年兩廣商埠”。
上世紀90年代,鐵路、高速公路網在全國初現規模,梧州卻成了陸地運輸網絡間的縫隙,不通高速,80年代就著手規劃的鐵路也一再推遲。守著黃金水道,卻不復往昔繁榮,梧州伴隨著水運的衰弱而衰弱。
此后,隨著堅定不移的“東向戰略”,高速公路和鐵路在梧州緊密鋪展。
為了融入“珠三角3小時經濟圈”,連接“東大門”與“大西關”,2005年,梧州修建通車的第一條高速公路就是通向廣東云浮的蒼郁高速公路。然而,由于廣東段的云梧高速遲遲沒有對接,這條梧州最早通車的高速公路變成了“斷頭路”。過雙方多次磋商,歷經5年的艱苦努力,廣梧高速的最后一段云梧高速公路2010年終于貫通。
第一條高速公路通車后的第四年,洛湛鐵路永州至玉林段正式通車,結束了梧州的“沒鐵時代”。
今天,經過梧州在建或規劃的鐵路還有南廣鐵路、柳肇鐵路、柳韶鐵路等線路,它們與黃金水道交相輝映,“鐵水聯運”讓梧州的西江港口腹地一再拓深,2012年GDP排廣西前五的梧州成為了“聚寶盆”。
比起梧州,云浮離珠三角近了一半路程,東接佛山、南面江門、北臨肇慶,離廣州也只有140公里。一直以來云浮人都覺得云浮是“不小心被劃出了珠三角版圖”,它仿佛是后媽遺棄的孩子——2004年通車的廣(州)云(浮)高速是廣東地級市通高速公路的“最后兩公里”。
云浮市市長卓志強接受采訪時指出,雖然有良好的區位優勢,但云浮與珠三角連接的交通基礎設施滯后,連接珠三角到目前還只有廣梧高速公路。
云浮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朱正國指出,一直以來,云浮受“漏斗效應”影響明顯,“由于靠近珠三角,本地的人力和資金都容易往珠三角流走。”
雖然近幾年云浮市承接來自珠三角的產業轉移項目有了一定規模,但支撐著云浮市發展的依然是石材、不銹鋼、水泥等五大傳統產業。傳統產業為云浮謀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但自然集聚發展的傳統產業布局分散、管理粗放,難以轉化為地區整體經濟優勢。傳統產業如何轉型升級,不斷考驗著云浮的執政者。
“退城進園”勢在必行
云浮的石材產業是亟待轉型升級的典型代表。石材加工業在云浮已經有了200余年的歷史,如今密布在云浮云城區的石材加工企業,大大小小有3000多家。由于石材產業對交通、物流高度依賴,云浮在交通較為便捷的324國道兩邊形成了典型的“馬路經濟”。
1997年朱正國剛到云浮工作,看到石材產業的盛況時被“嚇到了”,連連感嘆:“這么好的一個產業!”但很快他就發現了問題:整個產業一點都沒有分工和合作,都是各自做各自的,效率很差。
由于歷史悠久,工藝水平高,云浮已經成為最大的石材加工基地。但朱正國深知,這樣一個“大而不強”的傳統產業,已經走到了十字街口。而且,位于山區的云浮平地少,城區發展可謂“寸土寸金”。但這些寶貴的土地卻被石材加工業大量占據,壓榨了其他產業發展的空間。
同樣的問題,梧州比云浮早幾年經歷過。梧州是老工業城市,在打下了良好工業基礎的同時,傳統的工業聚集在城區內,將城區狹小、用地緊張的梧州堵死。“老企業市區污染大,又沒有發展空間。”梧州市發展改革委員會工業科科長羅光杰表示,梧州開出的“藥方”是“退城進園”。
2007年,梧州正式啟動“退城進園”工程。羅光杰發現,將企業遷出市區、遷入園區不僅是城市擴容提質的需求,也是運用政府“看不見的手”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的大好機會。
園區經濟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梧州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周雄認為,企業搬進園區,污染就可以統一處理;產業鏈上的企業聚集在同一個園區,降低了運輸、溝通成本;產業的聚集也更有利于新技術的開發使用。
但怎樣讓這些發展了幾十年的老企業心甘情愿搬去園區?“拿錢砸!”羅光杰開玩笑地說。梧州的對策是:市區原有土地出讓后,將土地增值按比例返還給企業。這樣,企業有了資金,又可以更新設備、擴大規模。
2010年起,云浮石材產業的“退城進園”也蹣跚起步。目前,三個大型的石材產業園正在建設,有的石材企業已經先期搬遷入園。“現在云浮的大部分石材產業是前店后廠,就像以前的‘溫州模式’。進入產業園后,加工和銷售必須要分開。”云浮市發改局總經濟師李水友介紹,國際石材產業城將有整個產業鏈進駐,打造成集加工物流交易服務商貿一體的產業園。
產業園區化艱難轉型
在云浮慢慢消化石材產業“歷史負擔”的同時,其他支柱產業也在由傳統分散經營向現代園區經濟的艱難轉變中,期待政府“看不見的手”推一把。
在以縣域經濟著稱的云浮新興縣,不銹鋼餐廚具產業是相當響亮的名片,產品高端、污染小、效益高,也是云浮民營企業自發聚集成產業群的典型代表。
新興縣不銹鋼商會執行副會長區榮炎介紹,新興縣的不銹鋼餐廚具制造業起步于1984年,當時由縣內的一家農機廠與港商合作,在廠內設一生產車間加工、生產不銹鋼制品,產品全部出口外銷。有人帶隊后,一批香港出口貿易公司都設廠在新興生產,不斷積聚成了如今的不銹鋼餐廚具產業,還帶動了一大批與其相關的五金、塑料、玻璃、印刷、包裝等行業發展。
早在2010年,就有企業提出將不銹鋼聚集到一個管理規范的產業園中。這個觀點得到了云浮市政府和新興縣政府的支持,并初步決定在新興縣原有的新成工業園里劃出一塊地來建設“園中園”。
建園的工作隨后就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卻一直沒有下文。新興縣分管工業的副縣長劉桂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解釋說:“新成工業園在第三期征地時遇到了很大的問題”,他樂觀地估計,“今年8月左右可以供地給這些企業”。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白手起家”輕裝上陣的梧州市再生不銹鋼產業,得益于政府明確的產業規劃和“產業園區化”的發展戰略,一出生就享受到了完善的園區管理。
如今在西江黃金水道辦工作的張遠原任職于梧州市政策研究室,他的職責包括定期向市委提交一份《沿江七市經濟發展分析報告》,對比的城市包括柳州、玉林、貴港、云浮、肇慶等。
“梧州要發展,只能走錯位發展路線。”張遠說,立足于黃金水道能夠運輸大宗商品的優勢,借著珠三角企業產業轉移的“東風”,以及國家鼓勵發展循環經濟的機遇,深入調研苦思熟慮后,一份縝密的“雁形陣勢”產業規劃圖在2008年明晰起來。
在這個產業雁陣里,打頭的是再生資源產業、再生不銹鋼產業以及電子信息產業。這幾個支柱產業都是梧州以前沒有的,正是在梧州市政府搶抓機遇、大膽布局下,實現了這幾個產業在梧州的“從無到有”。
目前,梧州市產業發展已初步形成“五園八區”的版圖,除了再生資源加工園區和再生不銹鋼制品園區,還有陶瓷產業園區、電子信息產業園區等,差異發展,各具特色。
2011全市生產總值
梧州:735億元云浮:501.9億元
201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梧州:633億元云浮:363.2億元
201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梧州:422.2億元云浮:183.2億元
2012全市生產總值
梧州:885億元云浮:540.45億元
20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梧州:855億元云浮:463.66億元
201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梧州:482億元云浮:138.76億元
發展策論
政府支持是園區經濟發展的催化劑
園區經濟是指在一定范圍內,通過政府規劃、市場等多種因素,集聚資金、人才、技術等多重要素,并將其整合優化,從而形成功能布局合理、結構層次優化、產業特色鮮明的集聚發展區的經濟發展模式。
記者調查發現,云浮的經濟正處于從傳統發展模式向現代發展模式的嬗變中。大部分傳統產業存在組織結構不盡合理、生產專業化水平低等問題,大多數企業從原材料采購到產品包裝,大部分生產過程都在企業內部完成,“大而全”、“小而全”現象非常普遍。
借鑒梧州市大力發展“園區經濟”的經驗,“退城進園”成為云浮經濟發展一道繞不過的門檻。
比起傳統的產業發展模式,園區經濟明顯地體現了政府的積極作用。在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中,政府需要有計劃地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的轉型升級。
目前國內的經驗證明,園區經濟的形成和發展是政府與市場共同作用的結果,明確政府的職能在園區發展產業集群中的地位是至關重要的,適度的政府支持是工業園區產業集群發展的催化劑。
專家視點
九三學社云浮支社主委朱正國:
云浮東部應納入珠三角和沿海城市帶范圍
世界最主要的經濟帶都是沿海延伸分布的,最著名的如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帶,長965公里,寬48到160公里。即交通便利、發展條件好、經濟核心地帶可以延伸到距海160公里范圍內的陸地空間,相反,大多數地方,則只能延伸到距海數十公里的范圍。
因此,160公里大致可以看作珠三角核心區主要輻射距離,這個范圍大致相當于《廣東省產業轉移區域布局總體規劃》中劃分出的“五塊”中的中部板塊,即北部山區區域中與珠三角核心區相鄰、交通網絡較好、區位及產業優勢明顯的地區,可以利用貼近珠三角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融入珠三角,發展配套產業,實現中部崛起。
在珠三角核心區外的東、西部沿海,向內陸輻射的距離顯然要小一些,一般在數十公里范圍內。因此,廣東沿海城市帶和經濟帶的范圍,也包括其核心區珠三角地區的范圍,應該打破行政區界線,如將清遠、河源、韶關南部和肇慶、云浮東部納入珠三角地區和沿海城市帶范圍。
相反,這些山區的北部和西部,如云浮西部,離珠三角超過200公里,離最近的出海口也有100多公里,是難以進入珠三角和沿海經濟帶的范圍,承接產業轉移的數量也會相對有限,今后的穩定的發展方面應該是以農業為主,有限的工業在局部地方聚集。
(責任編輯:王姣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