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福利50集在线看,免费观看中日高清生活片,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免费国产99久久久香蕉

宜昌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4年1月13日 馬旭明)

2014年02月13日 14:12   來源:政府網站   

點擊查閱更多2014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 

  ———2014年1月13日在宜昌市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市長 馬旭明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3年工作回顧

  2013年,市政府在市委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協監督支持下,緊緊團結依靠全市人民,按照“四個一流”的目標和要求,堅持競進提質、效速兼取,沉著應對宏觀環境復雜多變、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嚴峻挑戰,統籌推進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進中向好,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于全國全省、領先沿江中部,實現現代化特大城市建設良好開局。完成生產總值2818億元,同比增長11.5%;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06.3億元,增長34.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07億元,增長3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34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121元,分別增長11.5%和13.4%;外貿出口20.2億美元,增長2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60億元,增長14.9%。市五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基本完成。

  (一)改革創新邁出新步伐。堅持解放思想,加強頂層設計,進一步完善現代化特大城市建設目標思路、政策框架、體制機制,宜昌新區、宜昌高新區、三峽樞紐港區、三峽旅游新區“四大平臺”建設全面鋪開。組建宜昌新區推進辦公室、三峽樞紐港區管委會、三峽旅游新區管委會,建立高效決策機制。完善宜昌高新區管理體制,擴容白洋工業園、生物產業園,新建電子信息產業園。理順市區兩級事權和財權,調整完善城區財政體制,順利完成城區建設管理體制、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編制千億產業發展規劃,出臺扶持政策,精細化工、食品生物醫藥、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文化旅游、現代物流等六大千億產業倍增工程全面推進。規范建設七大市級國有投融資公司,當年融資150億元。創新重點項目推進體制機制,“重大項目建設年”活動扎實有效。加快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全國最佳食品安全放心城市建設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文化體制等各項改革進展順利。加大直接融資力度,本土企業發行債券33.6億元,13家企業在武漢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掛牌。湖北華中文化產權交易所宜昌有限公司、武漢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宜昌分公司掛牌成立。出臺16條政策措施,支持科技創新。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3家,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家,新增孵化器、加速器面積25.5萬平方米。成功進入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和全國創建質量強市示范城市行列。

  (二)發展質效實現新提升。工業加快轉型升級。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05.8億元,增長13.7%。精細化工、先進裝備制造、食品生物醫藥、新材料四大產業工業增加值占比超過70%。食品生物醫藥成為繼精細化工之后第二個產值過千億元的產業。宜昌市入選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試點城市,成為全國唯一的新材料產業發展示范城市;被納入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預計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318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11.3%。宜昌高新區進入國家創新型特色園區行列。凈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14家。產值過百億元企業達到7家。3家企業入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興發集團獲“長江質量獎提名獎”。中國馳名商標達到30件。

  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糧食產量實現“十連增”,柑橘、茶葉、蔬菜、水產、畜牧產品產量持續增長,農業生產全面豐收。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1200億元。新增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6家。枝江酒業成為宜昌市第二家年銷售收入過百億元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4056家。家庭農場達到928家。農業機械化作業綜合水平提高到61.5%。農戶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到64萬畝。申報實施土地整治56.8萬畝。完成小型水庫除險加固97座。新建、改造末級渠系1882公里。新解決13.2萬人飲水安全問題。新增農村清潔能源入戶工程3.7萬戶。

  第三產業發展提速。第三產業投資占比達到47.3%,同比提高3.3個百分點。文化旅游業發展加快,產值達到416億元,增長29%。全年接待游客332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60億元,分別增長25.8%和29.8%。新增4A級景區3個、國家礦山地質公園1個,創建湖北旅游名村6家。產值過億元文化企業達到16家。現代物流業完成產值717億元,增長19.5%。云池港二期工程、三峽物流園農貿城建成運營,三峽翻壩物流產業園等園區建設加快。宜昌市被列為國家二級物流園區布局城市。鄉鎮商貿中心和村級農家店覆蓋率分別達到90.7%和83.6%。新建村級綜合服務社217家。新增限額以上商貿流通企業740家。新增銀行、保險、小額貸款公司等機構30家。金融機構存款余額2382億元,貸款余額1749億元,分別增長18.2%和19.8%。

  項目建設成效明顯。投資億元以上在建項目900個,增長40.6%。成功舉辦京、港、粵、滬、漢等重大招商活動,引進項目687個,協議總投資4831億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930億元。先后引進廣汽轎車、南玻顯示器件及光電玻璃、冠科電子等一批戰略合作項目。南玻顯示器件、三寧化工己內酰胺等項目竣工投產,人福藥業出口藥品基地、三峽云計算中心等項目加快建設。爭取中央和省預算內投資項目1283個,無償資金26.5億元。爭取三峽后續工作補助資金10.6億元。落實三峽對口支援資金96.2億元。全民創業全面推進,市場主體總數增長1.36倍,其中私營企業增長1.87倍。宜昌市被評為2013年度中國最具投資吸引力城市。

  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宜都、夷陵、當陽、枝江進入全省縣域經濟十強。17個鎮進入全省鎮域經濟百強,數量居全省第一,其中陸城街道、樟村坪鎮進入全省十強。宜都沖刺全國百強,其他縣市趕超進位,經濟社會發展均取得新成績。

  (三)城鄉統籌取得新進展。宜昌城市總體規劃和宜昌新區建設總體方案獲省政府批準。首部城市色彩規劃編制完成。城區實施城建項目183個,完成投資120億元。堅持路網、公建、安置、生態“四個先行”,集中開工重大項目92個,新區建設初見成效。開工建設城市道路89.8公里。新區規劃公建項目總建筑面積54.8萬平方米。竣工和在建安置房3.8萬套、面積383萬平方米。扎實推進城市整理和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完成建筑綜合整治122棟、亮化工程100處,建設景觀式圍墻1萬米,定植綠化大苗2萬株,初步建成沿江及城東大道等生態走廊。拆除違法建筑17萬平方米、違法戶外廣告1萬平方米。運河整治工程加快推進。城市綜合管理考評連續三年位居全省前列,數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統建成并通過省級驗收。

  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宜都、枝江、當陽城鎮建設實現新突破,五峰縣城避險遷建進展順利。重點中心鎮、特色鎮、宜居村莊建設加快,投入超過24億元。龍泉、安福寺進入全省“四化同步”示范試點鄉鎮行列。新增省級生態鄉鎮2個、生態村6個。127個行政村被納入全省“千村環境整治”試點。完成交通建設投資102億元。宜巴高速公路基本建成,保宜高速公路路基全線貫通,宜張、宜岳高速公路建設提速。小鴉一級公路建成通車;318國道枝江段、當枝、三峽機場路等9條一級公路加快建設。廟嘴長江大橋建設進展順利。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推進。宜昌中低品位磷礦綜合利用入列全國首批示范基地。宜昌市被確定為全國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城市。夷陵、遠安獲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稱號。全市單位GDP能耗下降5%、地耗下降8%以上。植樹造林24.77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2平方公里。實施減排項目139個。城區PM2.5監測全面啟動。節能減排年度任務全面完成。

  (四)社會事業展現新進步。全年財政民生類支出247億元,增長20.3%。城鎮新增就業10.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降低至3%。五項社會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80.7萬人次。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適齡人員參保續保繳費率達到99.9%。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關系順利實現轉移接續。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全面建立,省內異地就醫結算、全市醫保“一卡通”基本實現。城鎮居民、職工醫保綜合參保率達到98.9%。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9.5%,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補償比例達到75%。最低工資、社保待遇、城鄉低保、醫療救助、臨時救助等標準進一步提高。80歲以上高齡老人補貼制度實現全覆蓋,惠及8.5萬人。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水平躋身全省前列。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2.6萬套,其中實物建房竣工1.96萬套,新增廉租住房租賃補貼2902戶。新一輪棚戶區改造正式啟動。實施農村危房改造1.43萬戶。宜昌市武陵山、秦巴山區域扶貧攻堅規劃順利實施。3.8萬人口穩定脫貧。市場物價總體穩定。

  學前教育加快發展,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44所,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3%。9個縣(市、區)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合格縣市區復核認定。職教園建設加快,三峽旅游職業學院順利入駐。三峽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校舍安全工程基本完成。公共教育領域率先實行投資項目代建制。扶困助學工作實現全學段覆蓋,資助學生31.9萬人次、1.47億元。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順利推進。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11類、國家重大公共衛生項目6項。在全省率先實現疾控“強基工程”先進縣市達標全覆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市博物館新館和奧體中心建設啟動,市群藝館新館建成開館,7個市縣圖書館入選國家一級館,廣播電視無線覆蓋工程全面啟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全部實現免費開放。成功舉辦第九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第四屆中國長江三峽國際旅游節、第三屆宜昌長江鋼琴音樂節、市第四屆運動會等重大節慶活動。送戲下鄉1806場。承辦國家和省級體育賽事22項。《土家族撒葉兒嗬》獲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五峰板凳龍》等3個節目獲全國群星獎。群眾文化體育活動蓬勃發展,全民閱讀活動深入推進。新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項、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在宜昌市掛牌。

  社會服務管理創新不斷深化,城市網格化管理進一步完善,農村網格化管理全面啟動,城鄉網格員達到8709人。城市文明指數測評繼續保持全省第一。羅長姐成為宜昌市首位“全國道德模范”。城鄉社區建設水平不斷提高,秭歸“幸福村落”創建經驗走向全國。法治宜昌建設深入推進。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率先在全省地市榮獲全國社會管理綜合治理最高獎項“長安杯”。

  (五)行政效能得到新提高。再造行政審批流程,市級行政審批及管理服務事項辦理時限壓縮64%,政務服務標準化、信息化水平提升。建立誠信監管平臺,行政審批前置中介服務進一步規范。清理規范行政權力,核減1710項,核減比例達到35%。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全面落實,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政風行風評議、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工作不斷加強,治庸問責長效機制進一步健全。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各項規定得到有效執行。認真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意見和建議,按期辦復人大建議、意見和議案247件,政協建議案和提案475件,辦結率100%。

  服務三峽工程安全運行成效明顯。援藏援疆工作深入開展。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建設和雙擁工作不斷加強。低生育水平持續穩定,生育文明建設和幸福家庭創建取得新突破。縣級工商聯建設經驗在全國推廣。對臺、僑務、外事、保密、信訪、統計、檔案、方志、氣象、人防、糧食、民族宗教、防震減災等各項工作積極推進,婦女兒童、青少年、關心下一代等各項事業健康發展。

  各位代表,這些成績和進步,是在發展制約因素增多、階段性特殊困難凸顯的情況下取得的,來之十分不易,凝聚著全市人民的心血汗水,見證著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展現出大城崛起的勃勃生機。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廣大干部群眾、離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向駐宜解放軍和武警官兵、中省駐宜單位,向所有關心、支持和參與宜昌建設的海內外朋友,表示衷心感謝并致以崇高敬意!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宏觀環境依然錯綜復雜,區域競爭更加激烈,加快發展與轉型發展的雙重壓力較大;產業整體競爭力還不夠強,城鄉二元結構矛盾依然突出,推進“四化同步”任重道遠;資源約束強化,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任務十分繁重;財政實力、社保水平與民生需求尚有差距,提高居民收入和改善民生的任務仍然艱巨;政府職能轉變有待進一步深入,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對此,我們一定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14年工作重點

  今年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開啟改革新政的改革元年,也是現代化特大城市“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規模”的關鍵之年。中央決定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明確了改革的總目標、總任務,進一步釋放改革動力、制度紅利,開啟了新一輪“改革窗口期”。國家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建設中國經濟升級版支撐帶,支持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深入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全面開展三峽后續工作;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推進“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的戰略決定,加快實施“一主兩副”、“兩圈兩帶”區域發展戰略。這些重大戰略機遇正在宜昌形成疊加效應,必將為宜昌改革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近年來,我們不斷創新發展思路,明確了“既大又強、特優特美”的現代化特大城市根本內涵,確立了“235”城市發展目標、“132”綜合實力目標、“14567”具體工作構想,初步形成了“1+10”改革總體部署,為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打下了戰略性、開創性、長遠性的良好基礎。宜昌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對宜昌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我們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省委十屆四次全會和市委五屆四次全會精神,深入解放思想,搶抓發展機遇,突出改革創新、轉型升級、競進發展,著力激發市場活力,著力統籌城鄉發展,著力增進人民福祉,以更高標準、更大力度推進現代化特大城市建設,努力在全省“建成支點、走在前列”中率先突破,以宜昌之進、之轉、之優服務全省發展大局。

  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2%,外貿出口增長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物價水平基本穩定,全面完成省政府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

  圍繞實現上述目標,重點做好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轉型發展,加快提升產業實力

  堅持把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與發展現代服務業結合起來,大力實施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核心戰略,加快提升傳統產業、壯大千億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全面提高產業發展質效。

  進一步做強工業支撐。加強產業政策引導,推動主導產業延伸產業鏈、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確保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突破5000億元,增加值增長15%。細化千億產業推進措施,確保精細化工產業產值突破1500億元,食品生物醫藥產業突破1350億元,先進裝備制造產業突破1000億元,新材料產業突破600億元。用足用好國家政策,重點支持發展石墨、磁電、氟基、硅基等特色新材料產業,加快培育一批產值過50億元的龍頭企業,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材料產業聚集區。大力培育電子信息、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盡快形成新的產業支柱。充分利用國家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政策,實施一批重大技術改造項目,推動一批企業“退城進園”、提檔升級。積極化解過剩產能。繼續實施優強企業倍增工程、中小企業成長工程,確保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0家。廣泛開展“質量興企”活動,支持企業創建精品名牌,積極推廣卓越績效管理等現代管理方式,全面提高產品、工程、服務、環境質量,爭創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加強生產要素協調,繼續開展“進企業、送服務、解難題”活動,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保障企業正常生產經營。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圍繞“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目標,切實抓好“三農”工作。力爭農業增加值增長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萬元。做大做強柑橘、茶葉、蔬菜、畜牧、水產、食用油六大百億產業,加快培育花卉苗木、食用菌、魔芋、中藥材四個新興特色產業,加強農產品標準化基地建設。突破性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深入實施百億企業成長工程、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創建工程、名優品牌創建工程,壯大發展一批龍頭企業,爭創一批全省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力爭加工產值增長15%以上,新增中國馳名商標2件。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鼓勵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有序流轉。加快建設完善市、縣級農村產權綜合交易中心。高標準改造基本農田40萬畝。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除險加固中小型水庫41座,新建、改造末級渠系600公里。解決10萬人以上飲水安全問題。全面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開展畜禽養殖污染、白色污染及土壤污染治理。完成農村清潔能源入戶工程2.5萬戶。力爭新增省級生態鄉鎮2個、生態村6個、移民小康示范村5個。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抓住全省建設“一主兩翼”長江中游商業功能區機遇,加快推進宜昌現代服務業園區等載體建設,加快培育科技金融、電子商務、信息技術和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全面推進三峽旅游新區建設,加快實施平湖半島、游輪中心等重點項目,積極創建三峽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啟動全市旅游總體規劃修編工作。深入開展A級景區、鄉村旅游示范點、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推動荷花鎮、漁洋關鎮、九畹溪鎮等創建旅游名鎮名村。確保全年接待游客365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300億元。促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支持國際生態智慧城、鋼琴文化創意產業園、三峽國際珠寶博藝園、關公文化旅游城等項目加快建設,啟動三峽廣告創意產業園規劃工作。組建宜昌三峽廣電集團。穩步拓展文化產權交易所經營領域和范圍。確保文化旅游業產值突破500億元。抓住國家規劃提高三峽樞紐貨運通過能力的重大機遇,全面推進三峽樞紐港區建設,積極引進培育物流企業,大力發展臨港、臨空和臨鐵產業。確保現代物流業產值突破800億元。積極推動總部經濟、樓宇經濟發展。加強企業上市培育工作,力爭新增1家上市企業,2家企業進入上市輔導期,推動一批企業在“新三板”掛牌上市。加強金融信用體系建設,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加快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提高市場供應保障能力。加快發展電子商務,普及、深化電子商務應用。力爭新增限額以上商貿企業200家。落實結構性減稅政策,擴大營改增試點行業。

  加強項目和園區建設。圍繞“四大平臺”建設和重點產業發展,精心策劃一批重大項目,建立千億產業項目庫。抓好簽約項目落地開工,加快推進冠科電子、廣汽轎車、南玻平板顯示等100個市級重點項目建設。優化項目建設環境,創新項目推進機制,對立項、用地、規劃、施工等關鍵環節實行限時審批,切實提高服務效率。確保全年完成投資2600億元以上。堅持產城共融,完善宜昌高新區園區發展規劃,創新開發模式,拓寬融資渠道,加大園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力度,增強配套服務功能。完善高新區經濟社會管理、投融資體制,提高園區運轉效率,激發園區科技創新活力。確保引進項目200個,協議投資500億元。強力推進生物產業園集中連片開發。加快白洋工業園、電子信息產業園開發,盡快建成核心區。支持縣市區建設專業化特色園區,引導企業和項目分類集中發展。推進五峰民族工業園、猇亭興發工業園等園區建設,加快飛地經濟發展。加快實施三峽機場改擴建項目,推動宜昌通航產業園建設。做強市級國有投融資公司,完成投融資150億元。

  (二)突出城鄉一體,加快建設特大城市

  堅持一手抓新區開發、一手抓舊城改造,一手抓中心城區建設、一手抓中小城鎮發展,全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宜昌現代化特大城市建設步伐。

  強力推進宜昌新區建設。全面加快新區開發,為實現“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規模”奠定堅實基礎。深化新區發展戰略研究,貫徹后現代理念,走科學發展、綠色生態之路,打造生態型路網和節能型建筑,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區建設格局。注重城市個性和特色,依山就勢打造宜昌建筑風格。進一步完善新區規劃,加快伍家崗片區、點軍片區等區域控制性詳規修編,編制出臺《宜昌新區建設標準》。實施96個重點建設項目,強力推進基礎設施、大型公建、安置房、景觀園林及綜合體項目建設,確保全年完成投資264億元。啟動宜昌科技館、大劇院、青少年教育實踐活動基地等大型公建項目建設,加快建設奧體中心、博物館、城市規劃展覽館等大型公建項目,加快推進娃哈哈宜昌購物廣場、中央商務區等社會投資項目。引進優質教育、醫療等機構進駐新區。堅持安置先行,全年續建、新建安置房700萬平方米。

  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超前謀劃,科學設計,著力構建功能完善的綜合交通體系,打造國家綜合運輸通道關鍵節點。加快城區快速路網建設,打造峽州大道、江城大道、花溪路、西陵二路高架等“兩縱兩橫”的城市環線。力爭年內建成東山大道延伸段、柏臨河路、東站路、共聯路等東站片區道路,開工建設江南大道、雙十路、南站路等點軍片區道路。加快完善唐家灣片區和猇亭路網。著力建設東山大道快速公交系統。啟動步行、騎行、景觀綠道三位一體的綠道系統建設。新增公共停車泊位1000個。推動重點交通項目建設提速,確保保宜高速建成通車,加快建設宜岳高速、宜張高速、廟嘴長江大橋,開工建設香溪長江大橋,力爭開工建設伍家崗長江大橋,加快推進白洋長江大橋、宜來高速、江北翻壩高速等項目前期工作。確保三峽機場路、陸漁路延伸段、白雅路建成通車。加快建設當枝一級路、318國道枝江段等一級公路,開工建設遠安盤古至棚鎮等一級公路。大力推進白洋、茅坪、紅花套、峽口等10大港站建設。建設二級公路100公里、縣鄉公路80公里、通村水泥路600公里。推進城鄉客運公交化改造,實施行政村“村村通客車”工程,實現現代運輸網絡城鄉全覆蓋。加快紫云鐵路建設,積極爭取和推進鄭渝、宜常、翻壩等鐵路項目。全面啟動中心城區舊城改造工程,對舊城實施有機更新。推進環城南路、四○三廠等10大片區改造,完成開發改造100萬平方米、整治維修120萬平方米。深入推進城市整理和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完成建筑綜合整治220棟,定植綠化大苗3萬株,抓好重要節點夜景燈光建設。加快建設猇亭一水廠、點軍供水供氣等民生項目。實施農網升級改造工程,完成13個電網建設重點項目。加快建設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

  穩步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快城鄉規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進程,完善“一帶四廊”、“一主五副”城鎮體系,做強中心城區,做優縣城,做特中心鎮,做美中心村,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力爭城鎮化率達到58%。支持五峰完成縣城避險遷建主體任務。扎實抓好龍泉、安福寺等11個新型城鎮化試點。大力推進特色城鎮和美麗鄉村建設,繼續實施村莊連片整治。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支持宜都爭創全國百強縣市,支持枝江、當陽、夷陵加快發展,支持遠安、興山、秭歸建設山區生態經濟強縣,支持長陽、五峰建設武陵山科學發展示范區。扎實推進宜都、夷陵城鄉統籌和點軍都市農業等試驗示范區建設。

  (三)突出創新驅動,加快培育競爭優勢

  把創新驅動作為加快發展的總動力,擺在宜昌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緊密結合,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

  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健全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完善扶持政策,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深入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成長工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確保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0家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加值均增長20%以上,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加強知識產權運用與保護,提升知識產權工作質量,積極創建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市。圍繞重點產業、新興產業,健全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在宜就地轉化。

  加大創新載體建設力度。突出高端產業發展和區域創新功能,推進科技項目向“四大平臺”聚集。啟動宜昌科教城建設。鼓勵縣市區工業園區建立健全研發、檢測、孵化等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園區。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新增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家以上,新建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8家以上。推進院士專家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設。引進培育高端研發、科技孵化等創新載體,確保新增孵化器、加速器面積2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總數300家以上。

  推動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推動科技資源與金融資源有效對接,加快建設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資體系。積極引進服務科技型企業的各類專業金融機構,支持有條件的銀行、保險公司、擔保公司設立科技金融專營機構。大力創新金融服務,綜合采用買賣方信貸、知識產權和股權質押貸款、企業債券、集合信托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企業開展技術創新融資。發揮市級國有投融資公司作用,采取階段參股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發展。鼓勵風險投資機構、民間資本通過股權投資等形式參與孵化器建設,增強對在孵企業的投融資服務。

  優化人才創新創業環境。大力實施“宜昌英才工程”,提升品牌影響力,深入推進人才強市改革試驗區建設。健全支持人才創新創業創優的政策機制,大力引進以產業領軍人才和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為重點的各類人才,大幅提升人才總量和質量。支持高層次人才創辦科技型企業。實施產業創新團隊培育、緊缺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等重大人才工程。加快人才公寓示范小區、青年人才公寓建設,著力改善人才工作生活條件。創新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提升服務人才工作水平。倡導崇尚成功、寬容失敗的理念,在全社會營造寬松自由的創新創業氛圍。

  (四)突出改革開放,加快釋放發展活力

  堅持把改革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增強社會活力,增強發展動力,為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拓展更加廣闊的空間。

  全面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按照市委“1+10”的改革總體部署,突出問題導向,全面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再造現代化特大城市建設新優勢。圍繞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創新戶籍管理、社會保障、土地管理等制度,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以轉變政府職能為突破口,大力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提升行政效能,著力打造“低成本、高效率、國際化、法治化”的一流發展環境。深入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優化機構設置,嚴控人員編制,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優化城區管理體制,下放部分市級職責到區,強化區級政府職能職責,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推進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實施食品安全網格化管理、溯源管理和誠信管理,構建現代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建立和完善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損害賠償與責任追究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完善財政預算績效管理,建立政府重點投資項目財政監管機制。推行市級財政部分專項資金競爭性分配改革。改革商事登記制度,降低市場準入門檻,促進市場主體增量提質。進一步暢通民間資本投資渠道,激發投資活力,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增強國有經濟活力和創造力。統籌推進其他各項改革。

  全面提升招商引資質效。堅持權利與責任對等、招商信息與資源共享,統籌推進市縣、市區聯動招商。創新招商項目評審、推進、問責機制,注重聚商選資,提高招商實效。力爭全年新開工億元以上招商項目360個,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1080億元。爭取三峽對口支援到位資金70億元。圍繞六大千億產業發展,大力引進產業鏈和關聯企業投資項目。充分發揮在宜行業商會、協會和企業家的作用,推進以商招商、委托招商。加強與武漢東湖高新區、上海臨港工業園合作,力爭引進一批高新技術項目和產業轉移項目。加強與三峽集團、葛洲壩公司等中省企業戰略合作,力爭新增合作投資60億元以上。

  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堅持對內對外開放并舉,放寬開放領域,提升開放層次,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大力培育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競爭的新優勢,提高宜昌國際化水平。增強宜昌在鄂西地區城市融合發展中的牽引作用,努力建設長江中游城市群的西部支撐點。擴大與長三角、成渝城市群合作領域,加強與長江經濟帶各城市的有效對接,積極參與區域產業分工合作與交流,打造內陸沿江開放高地。加強出口基地建設,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優勢和效益。主動對接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快推進宜昌綜合保稅區申報工作,強化口岸建設,促進便捷通關。努力創造條件增加國際客貨運航線。支持企業開拓境外市場。擴大旅游、文化、工程、勞務等服務產品出口,增加服務貿易份額。

(責任編輯:宋雅靜)

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