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0日,位于北京市豐臺區的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一期正式開園,這個由北京乃至華北最大服裝批發交易中心——大紅門服裝商貿城轉型而成的園區,未來將建設成為“空間+投資+服務”一體化的國際文化科技園區,推動大紅門地區功能重塑、產業升級和品質提升。以此為標志,豐臺區全面加快推進高精尖產業向南中軸地區集聚發展,助力全區倍增發展。
區域轉型妙筆生花
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毗鄰北京南三環,位于中軸路和涼水河交匯處,園區總建筑規模19.5萬平方米。此次開園的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一期即原大紅門服裝商貿城西樓,建筑規模7.4萬平方米。現代感十足的玻璃幕墻和古銅色的格柵在陽光下交錯呼應,超大的采光中庭從一層貫穿七層,帶來了良好的通風和充足的陽光,營造出舒適的辦公空間和共享空間。
在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一期西樓一層,1300平方米的數智創新中心同步亮相,利用數字人、元宇宙等前沿技術,全景式展現大紅門和南中軸地區的文化底蘊、歷史變遷和未來規劃。西樓還引入餐飲、銀行、超市、創意直播基地等產業服務配套,加上園區配置的約500套人才公寓,打造辦公、休閑與生活的完美閉環。
大紅門地區的轉型發展是北京南中軸規劃實施的重要一環,也是豐臺的生花“妙筆”。為探索地區發展新路徑,豐臺區和中關村發展集團發揮政府引導和北京市屬國企的示范帶動作用,以大紅門服裝商貿城項目為先導區,攜手建設“空間+投資+服務”一體化的園區,共同打造南中軸城市更新示范的新標桿,引領大紅門地區轉型。
在加速推動改造升級的同時,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以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主導、文化貿易數字貿易和高端科技服務為支撐的“一主兩翼”產業定位,扎實推進產業組織和資源導入。目前,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已引進落地52家高精尖企業,包括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家、上市公司子公司1家、國家高新企業16家。目前,二期項目正在推動工程建設和產業招商蓄客。
該園區在哪些方面最有吸引力?首批入駐的前景無憂公司副總經理李焱告訴記者:“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交通便利、配套完善,有突出的地理優勢、產業聚集優勢,入駐園區有利于縮小管理和研發半徑,提升公司規模經濟效益。”
未來,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將面向科技前沿、關鍵技術和創新領域全力構建產業生態,建設成為加速科技、創新、創意和國際要素融合的新平臺,引領豐臺高質量倍增發展的新載體。園區力爭通過3年至5年的培育涵養,入駐率達到90%,集聚超過150家企業,包括獨角獸類企業3家至5家,元宇宙、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高精尖產業占比70%以上,實現年產值達到100億元,帶動5000人就業。
中關村發展總經理助理、中建投公司董事長苗軍表示,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會將中關村發展集團全周期、一站式、管家式的“4+2”創新集成服務體系全面導入南中軸地區、導入豐臺,打造具有豐臺特色的“中關村創新社區”,營造最優產業生態。
倍增行動跨越發展
大紅門的華麗轉身,只是豐臺區立足后發優勢,掀起倍增追趕、合作發展熱潮的一個縮影。
日前發布的《豐臺區加快實施倍增計劃追趕行動推進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2023—2025年)》提出,豐臺區將從加強都市特色產業集群培育、打造首都科技創新重要節點、推進城市人本服務品質提升等6個維度推動全區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南中軸首都商務新區作為區域發展“主戰場”之一,將為新產業新模式定制開拓發展“新賽道”。
“我們通過深入實施豐臺發展合作伙伴計劃,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搭建平臺、集成資源、創新政策、精準配置,與企業發展同頻共振。”豐臺區副區長崔旭龍介紹,近年來,豐臺相繼出臺系列扶持政策,在支持科技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集中發力。2022年,兌現政策實際扶持資金約10億元,已成為高質量企業棲息和發展的沃土。
按照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到2025年,豐臺區綜合經濟實力和財力顯著提高,經濟社會高質量、高速度、高能級發展態勢初步顯現,成為引領北京城市南部地區發展的增長極。到2030年,生產、生活、生態服務品質和量級邁入世界一流行列,中關村豐臺園、麗澤金融商務區等園區成為站在全球創新科技前沿、集聚世界高端產業集群、匯聚國際一流資源要素的產業功能區,形成多個千億元級產業集群,成為彰顯首都流量經濟、平臺經濟、服務經濟活力的高品質國際化典范城區。
培育特色產業集群
為實現倍增計劃、追趕行動,豐臺區將從產業、創新、空間、服務、城建和改革6個方面實施40項重點任務,全方位打造高質量發展沃土。以加強都市特色產業集群培育為例,豐臺區將實施優質企業倍增發展行動,建立健全“倍增計劃”目錄企業遴選扶持工作機制,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服務鏈、供應鏈“四鏈融合”,營造“金融+科技+商務+高精尖”產業融合格局,打造“金剛、領軍、瞪羚、雛鷹”高成長企業接續發展梯隊,實現創新型中小企業數量倍增、專精特新和獨角獸企業數量倍增、企業規模倍增。
值得一提的是,對作為人口、樞紐、空間大區的豐臺來說,“倍增”不僅要求地區生產總值總量上有所作為,更強調以服務精準度、企業獲得感、生態活躍度倍增為途徑,以創新企業基數、規模、能級倍增為主線,通過城市更新和產業煥新互促發展的“加法”,通過金融、科技、商務和高精尖產業協同創新的“乘法”,加強優質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供給,實現倍增追趕、跨越發展,在新時代發展賽道上跑出“豐臺速度、豐臺效率、豐臺質量”。(經濟日報記者 楊學聰)
(責任編輯:楊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