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經濟日報推出調研報道《塞罕壩范例》,生動呈現了幾代塞罕壩人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故事和塞罕壩林場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開展二次創業、發展綠色經濟、建設生態文明的實踐,在河北省引發積極反響。作為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河北如何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在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加快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方面有哪些實踐和舉措?記者就相關話題專訪了河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峰。
記者:河北作為塞罕壩精神的發源地,近年來是如何深刻理解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
王東峰: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知之深、愛之切,黨的十八大以來9次視察河北,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多次就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重要指示。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唐山考察時強調:“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治理污染、修復生態中加快營造良好人居環境”。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全黨全社會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承德考察時強調:“要傳承好塞罕壩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實生態文明理念”。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高屋建瓴、總攬全局、思想深邃、內涵豐富,為我們做好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強大動力。
黨的十九大以來,河北省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自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工作重要指示批示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統籌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推動生態環境質量發生歷史性新變化,以實際行動擁護“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堅決當好首都政治“護城河”。
一是強化政治責任,健全領導體系和推進機制。多次召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等進行安排部署,出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決定等政策文件,頒布實施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等地方法規,率先出臺生態環境監管正面清單,建立健全考核問責機制,層層壓實責任、傳導壓力,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
二是強化依法鐵腕治污,切實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突出抓好冬季清潔安全取暖,累計完成氣代煤、電代煤改造1296.5萬戶,治理取締“散亂污”企業13.5萬戶,全省PM2.5濃度從2017年的65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38.8微克/立方米、降幅40%以上,為歷史最好,全國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排名“后十”城市從7個減少到1個,惠及了廣大人民群眾,贏得各方面一致好評。
三是強化系統治理,不斷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劃定河北省生態保護紅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活動。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行動,頒布實施塞罕壩森林草原防火條例,支持塞罕壩林場二次創業,推進露天礦山復綠和采煤沉陷區治理,全省累計營造林4016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3.3個百分點,塞罕壩森林覆蓋率達82%,成為世界上最大面積的人工林,榮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
四是強化監督檢查,倒逼責任落實和工作落實。加強政治監督,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嚴肅查處破壞生態和違規建設等問題,圍繞土地、項目、資源、房地產、礦山和地下水等方面,組織開展6個重點領域清理規范和人大“6+1”聯動監督,解決了一批歷史遺留問題,并建章立制,管住和規范長遠。
記者:河北作為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近年來付出了怎樣的努力?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果?
王東峰: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北京冬奧會籌辦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和國家大事,為河北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和戰略支撐。黨中央賦予河北的功能定位是“三區一基地”,其中之一就是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
河北省委鮮明提出寧可犧牲一些GDP也要確保京津冀的藍天白云和綠水青山,積極推進聯建聯防聯治,構筑首都生態安全屏障。
一是深化生態領域合作,堅決服從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開展生態環境聯合聯動執法,健全京冀、津冀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密云水庫、于橋水庫上游河流出河北斷面水質全部達到Ⅱ類,大力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渤海灣治理等重點工程,近年來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0881平方公里,北戴河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
二是深化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推動解決華北地下大漏斗問題。出臺《河北省節約用水條例》,打好“節引調補蓄管”組合拳,累計壓減地下水超采量52.3億立方米,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1386條河流60%以上通水,2021年全省超采區深層、淺層地下水位同比分別回升5.12米、1.87米,今年將提前完成國家下達的到2035年地下水壓采任務。
三是深化白洋淀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加快恢復“華北之腎”功能。制定《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條例》,開展城水林田淀草系統治理,一體推進補水、治污、防洪、排澇,完成唐河污水庫治理,上游有水入淀河流考核斷面全部達到Ⅲ類及以上標準,去年入淀水量13.6億立方米,淀區水質由2017年劣Ⅴ類提升到Ⅲ類、水位穩定在7米左右。千年秀林和18平方公里的雄安郊野公園景色宜人,2025中國綠化博覽會落戶雄安新區,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畫卷正在徐徐鋪展。
四是深化張家口首都“兩區”規劃建設,努力走出一條經濟欠發達地區生態興市生態強市之路。著眼于阻沙源、涵水源,推進壩上地區180多萬畝土地退耕種草輪牧,近年來張家口造林1290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0%以上,崇禮奧運核心區超過80%,推動宣鋼800萬噸產能全部退出,1000多個“空心村”完成治理任務,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和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扎實推進,張家口成為全國非水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市。
記者:在加快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河北省有哪些探索和實踐?
王東峰:長期以來,河北產業結構偏重,去產能和轉型升級任務艱巨、責任重大。省委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堅決去、主動調、加快轉”的重要指示,把新發展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和全過程,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注意力集中到解決各種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上來,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一是大力化解過剩產能,為產業轉型升級騰出空間。出臺6類嚴于國家標準的地方標準,關小促大、保優壓劣,全面超額完成“十三五”期間鋼鐵等六大行業去產能任務,鋼鐵產能由峰值時的3.2億噸壓減到1.99億噸,石鋼、唐鋼等15家城市鋼廠退出主城區。
二是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原始創新和科技支撐能力。實施科技強省行動,梳理148項“卡脖子”技術清單,整合科技資源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達1451家,全省高新技術企業1.1萬家,是2017年的3倍多,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從5.5萬家增加到9.6萬家。
三是大力培育新的發展動能,加快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深入實施“萬企轉型”行動,做大做強12個省級主導產業和107個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用好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平臺,發展壯大數字經濟,產業結構實現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歷史性轉變并不斷優化,服務業對GDP增長貢獻率超過70%。
四是大力深化改革開放,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突出抓好9項重點領域改革,率先推行“一窗綜合受理”“證照分離”改革全面覆蓋,全省市場主體729.3萬戶,居全國第7位,舉辦2021“一帶一路”·長城國際民間文化藝術節,推進河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唐山“三個努力建成”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記者:河北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實踐中如何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王東峰:當前,河北正處于歷史性窗口期和戰略性機遇期。省第十次黨代會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刻運用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深入分析河北所處的歷史方位和未來的發展定位,提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強省、美麗河北戰略目標。河北省委堅定不移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建設綠色低碳、生態優美的現代化河北,作為建設現代化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重要內容,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升級加力,務求新的更大成效。
一是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穩妥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消除重污染天氣,消除城市黑臭水體,消除垃圾污染,全面提升生態環境質量,讓藍天白云和綠水青山更多更好惠及京津冀人民群眾。
二是始終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聚集高端高新產業,嚴防“兩高”項目上馬,形成“兩翼、兩區、三群、六帶”的發展布局,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三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良好生態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滾動實施20項民生工程,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和鄉村建設行動,加快推進棚戶區、老舊小區、城中村、老舊管網改造和城市停車場建設,積極推進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和廁所革命,下大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推動堅持生態優先與創造高品質生活有機結合,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經濟日報記者 陳發明 宋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