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市龍崗區,沿著水官高速一路向東疾馳,通過寬闊平坦的龍翔大道,便來到位于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的深圳國際大學城片區,這里向南連接深圳市中心和香港,向東連接龍崗中心城區,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近年來,深圳市龍崗區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實施“一芯兩核多支點”區域發展戰略,聚焦“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鏈條,加快建設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校院企地協同創新的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打造大灣區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教育鏈融合發展示范區,取得了積極成效。
集聚科教資源
“建設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是龍崗區創新驅動發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產業‘過坎’‘升級’的必然選擇,也是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助力深圳建設世界創新之都的重要抓手。”龍崗區科技創新局局長林逸濤說,“當前,人才競爭、科技競爭、產業競爭日趨激烈,一個地區要搶抓制高點實現新突破,就要從提升科技創新層次、吸引一流人才、引進高端資源等方面不斷優化發展環境。”
“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有豐富的高端人才資源,國際化高校集聚,創新創業環境良好,實體經濟發展基礎扎實。”龍崗區科技創新局副局長王春霖說,目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3所特色鮮明的高校已成為創新人才和研究成果的輸出源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深圳音樂學院也在加快建設。“這些高校與周邊企業、醫院密切聯動,推動產學研、醫學研深度融合,持續激活了龍崗區創新發展的動力。”
“我們以創新驅動為指引,研究范圍涵蓋地方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已建成近50個國家、省、市級等各類高水平科研平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研處副處長龔銳說,這些高水平科研平臺圍繞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大數據與數據科學、生物醫藥、先進材料、城市地下空間及能源等領域開展研究,并積極推動成果轉化和落地,服務深圳當地經濟發展。
目前,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匯聚了3家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2家深圳市十大基礎研究機構、42個創新平臺,建成產業空間150萬平方米,擁有眾創空間22家、科技企業孵化器8家。以深港國際中心為代表的重大項目加速建設,涵蓋了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
“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總規劃面積26.29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一主兩副、三心兩軸’的整體發展框架。”龍崗區重點區域署開發三科城市規劃師呂進才介紹,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豐富多元的資源稟賦增強了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打造現代化、國際化“城市新客廳”的硬實力和吸引力。
創新體制機制
為了破除束縛科技創新的體制障礙,進一步激發創新動能和創造活力,龍崗區加速推進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科技體制機制創新,改革科技創新扶持政策體系。
“加強產學研、校院企合作創新是推動一個地區的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林逸濤說,為了讓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市場,龍崗區試行“先賦權、后轉化”的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支持高校院所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比如,推動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成立了專門的技術轉移部門,加快促進學校科技成果的轉化,學校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約定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的75%歸屬于成果完成人。
同時,龍崗區還強化企業和市場需求導向,充分發揮企業出題者作用,探索建立“需求方出題、科技界答題”機制,廣泛對接區內企業的技術需求,整合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促成校企對接合作,累計簽訂技術合同629項,技術交易額達8.89億元。“得益于龍崗區搭建的技術服務平臺,解決了企業生物醫藥研發關鍵數據的處理問題。”深圳市祥根生物醫藥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生宏說。
協同技術攻關
近年來,龍崗區堅持前瞻性地布局契合產業發展需求的科研平臺,特別是支持高校院所聯合企業共建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新型科研平臺,加快構建重點企業牽引、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比如,支持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與龍頭企業共建未來網絡系統優化創新實驗室,開展產業核心技術攻關,并與比亞迪公司合作開發新型材料等。
“我們還聚焦重點產業和產業鏈關鍵共性問題,引導支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聯合自主創新攻關。”王春霖說,當地圍繞集成電路產業短板問題,結合“強鏈、補鏈、擴鏈”原則,出臺包括“流片扶持”“測試驗證分析扶持”等全流程扶持政策,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快技術創新,提升自身“造血功能”。
為了減少中間環節,加速技術轉移及成果轉化,龍崗區推行科技項目智慧化管理,推進科技扶持資金全鏈條線上申報審批,實現企業“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跑”,讓資金更快發揮效益。
林逸濤說,隨著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整體定位與發展能級不斷提升,未來這里將催生出更多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成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校院企地協同創新的科教新城。(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記者 楊陽騰)
(責任編輯: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