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含量越來越高的兩會時間,也是城市治理思路的集中展現。當每一位市民都能從全市中心工作的持續推進中找到自己的利益關切點,認同感、獲得感、歸屬感自然越來越強。“百姓盼的”與“政府干的”高度契合,這樣的同頻共振也必將成為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堅實依托。
北京市兩會勝利閉幕。近一周的會期里,代表委員積極履行職責,建言首都發展。一把手訪談、AR看兩會、書記邀您過大年等豐富的報道形式,更打開了大家的“話匣子”,許多意見和思路引發廣泛關注。
密集的兩會話題中,民生是絕對主角。老舊小區停車位怎么有效管理,如何提升基層醫務工作者醫療服務能力,老年護理中心、養老助餐點等能否“叫好又叫座”,“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得有哪些配套……一件件“小事”直擊現實痛點,事關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大家關心什么、期盼什么,兩會就聚焦什么、討論什么,這種對大城小事的“全景式關切”,對百姓生活的“全時段觀察”,激揚起的是各方對現實的體悟與思考、對未來的謀劃與希冀,匯聚成的是鮮活真切、細節充盈的城市治理圖景。政聲民意同頻共振,也閃耀著“以人為本”“和諧宜居”的治理光芒,彰顯了兩會制度的獨特魅力。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民生含量越來越高的兩會時間,也是城市治理思路的集中展現。事實上,在中國政治的發展脈絡里,民生問題始終處于第一位。就北京來說,民生實事工程已堅持運行30余年,在“年初立軍令狀、年底交成績單”的實踐循環中,從衣食住行到教育醫療再到安全宜居,一項項承諾如期兌現,實實在在造福了千家萬戶。尤其近些年,民生事項在北京城市精細化治理進程中的支點作用愈加顯現。在接訴即辦工作機制的持續創新中,政府部門始終保持了對民生訴求的高回應性,在一次次流程變革、機制創新中顯著提升了解決問題效率。老樓加裝電梯、道路規范停車、社區留白增綠、豐富文化供給……以民生為導向、以問題為靶向,當每一位市民都能從全市中心工作的持續推進中找到自己的利益關切點,認同感、獲得感、歸屬感自然越來越強。
“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大城精治,不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能力。特別是在北京這樣的超大型城市,人口總量大、人員構成復雜,不同群體之間意見多元、訴求不一十分常見,在具體方案的形成和實施上爭議往往也不少。就拿老舊小區改造來說,改什么、怎么改,老化的燃氣、供熱、供排水管道怎么更換等,各家各戶情況不同、訴求各異。因此,面對民生小事,想當然、拍腦瓜行不通,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做好群眾工作,量身定制“需求清單”,才能把摩擦系數降到最低。而這一過程中,不論是人大代表,還是政協委員,都是溝通民意、聯通上下的重要橋梁。代表委員扎根基層、深入基層,讓議案提案充滿“干貨”,也打撈到了最鮮活的民意。事實上,那些廣受關注的“兩會好聲音”,都帶有沉甸甸的民生含量,其中一些通過嚴格的制度程序,化為城市治理的具體政策。“百姓盼的”與“政府干的”高度契合,這樣的同頻共振也必將成為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堅實依托。
兩會閉幕,也是一個新的開始。新增中小學學位2萬個,擴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比例;新增城市綠地200公頃,新建10處郊野公園;將4萬名農村就業勞動力納入城鎮職工社會保險體系……一長串民生清單,既是莊嚴承諾,更傳遞出鮮明信號: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民生始終是本市工作重中之重。今天的北京,正處于城市更新、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對城市治理精細化、系統化的要求顯著提升。長期形成的“硬骨頭”,源源不斷的新課題,對治理智慧與治理能力都是極大考驗。回望來路,常懷為民情懷,北京城市治理一步步邁上新臺階。面向未來,堅持不懈以繡花功夫治理城市,緊盯民生小事、民生實事,落實好惠民政策,照顧好民生冷暖,首都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一定會不斷提升。
兩會緊接著春節,濃郁的年味兒里也滿含著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在新的奮斗時序里,各方面都打起精神,全力以赴,落實好每一項任務。每位市民也緊跟城市發展步伐,去奮斗、去拼搏,大家相向而行,必將創造更美好的明天,讓我們的城市更加和諧宜居。
作者 晁星
(責任編輯:石蘭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