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7月1日電 題:成渝鐵路開通70周年 三代鐵路司機親歷成渝發展之變
新華社記者陳青冰、李力可
30、70、100、160、200、300、350……
對于李國方一家人來說,這組不斷遞增的數字,有著跨時代的意義。
1952年7月1日,李國方的父親李鴻升拉響了“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的汽笛聲,一輛蒸汽機車以36公里的時速從重慶站緩緩駛出。
后來,李國方和兒子李治剛也先后成為火車司機,三代鐵路司機見證著成渝之間的列車速度一路提升。
2022年7月1日,是成渝鐵路開通70周年的日子。中鐵二院重慶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線站路處處長尹志斌介紹,成渝鐵路是新中國建設的第一條鐵路,帶動了沿線經濟發展,濃縮了幾代川渝人民的記憶,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
“70年過去了,連接重慶與成都的鐵路已經從最初的1條成渝鐵路,發展到成渝鐵路、成遂渝鐵路、成渝客專共3條。未來,隨著成渝中線高鐵的開通,還將讓重慶與成都的時空距離再次縮短。”尹志斌說。
面對如今以350公里時速飛馳、只需62分鐘便能到達成都的列車,李國方有時還會感到難以置信:“過去我開蒸汽機車的時候,行駛速度很慢,需要十幾個小時才能到達成都。如今在復興號列車上,窗外的景色一閃而過,人還沒反應過來,列車就到站了。”
速度之變,帶動著兩地經濟、產業、社會、人文之變,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發展,源源不斷地注入新動能。
李國方回憶道,20世紀90年代,車上的乘客不少都是鐵路沿線的農民,大家肩挑背馱,帶著各種土特產在沿線售賣。
現在,李治剛車上的乘客,有不少是往返成渝兩地的商旅客人,他們通常只攜帶一部手機、一個背包。
德國人馬丁·辛肯斯經常乘坐復興號,在重慶與成都之間往返。“我的餐飲生意最先只打算在重慶落地,但是當我看到成渝兩地往返如此方便時,我也在成都開了兩家餐館。”馬丁表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帶來的機遇是實實在在的。
成渝鐵路讓不少西南特產經由鐵路走向全國各地,也讓巴蜀大地從閉塞的“大后方”成為工業投資沃土。2021年成渝鐵路貨物發送共計386.6萬噸,貨物到達共計2122.1萬噸,以煤炭、鋼鐵等大宗貨物為主,糧食、石油、化肥等民生物資為輔,涵蓋主要生產及生活物資。
“成渝鐵路的變遷,就是川渝發展的縮影。”成都北車站黨委副書記王飛龍對此感受頗深。成都北車站如今已是接入成渝、寶成、成昆、達成等多條鐵路的西南地區區域性路網編組樞紐,2021年貨物發運總量超過300萬噸。
此外,鐵路也在幫助成渝地區更多的產品走向世界。2011年3月19日,首趟中歐班列從重慶團結村始發,如今重慶、成都兩地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2萬列。機械裝備、電子產品、汽摩配件等成渝兩地的優勢產品,通過鐵路走向世界。
重慶市口岸物流辦主任巴川江表示,雖然成都和重慶不沿邊不靠海,但是近幾年成渝兩地的交通之變,正不斷優化我國西部內陸地區出海的國際物流模式及路線,助力成渝地區加快形成新的增長極。
(責任編輯:石蘭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