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福利50集在线看,免费观看中日高清生活片,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免费国产99久久久香蕉

蕪湖市政府工作報告(2021年3月8日 單向前)

2021年03月30日 14:28   來源:蕪湖市人民政府   

  點擊查閱更多2021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

  2021年3月8日在蕪湖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市長 單向前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2020年及“十三五”時期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是蕪湖發展進程中極為特殊、極不平凡的一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安徽考察,給我們帶來全方位的把脈定向、系統的科學指導。面對前所未有的“大戰大考”,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和中共蕪湖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奪取了全年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初步核算,全市地區生產總值3753億元,增長3.8%;財政收入641.9億元,增長3.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29元,增長6.7%。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疫情發生以來,我們堅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全市34例確診病例全部治愈出院,確診患者治愈率、境外輸入管控率均為100%,未發生一起聚集性疫情,十萬人發病率、“四轉”等9項指標均居全省前列。去年汛期,我市經歷了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襲擊,累計降水量超過歷史極值,長江水位超歷史第二高位。我們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思路,有效發揮近年來新建的重大水利設施作用,投入資金5.9億元、查險人員150萬人次,日夜奮戰,轉移安置受災群眾8.4萬人,實現了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確保城區(縣城)和重要基礎設施不淹、確保萬畝以上圩口不破的目標,奪取了防汛抗洪搶險救災斗爭全面勝利。災后重建“四啟動一建設”全面推進。面對疫情、災情的嚴峻考驗,全市人民同舟共濟、眾志成城,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真諦,為我們戰勝一切困難注入一往無前的強大力量。

  一年來,我們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邁出堅實步伐。安徽自貿試驗區蕪湖片區設立,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先導區、江海聯運國際物流樞紐區。皖江江北新興產業集中區揭牌,掀開了跨江發展的新篇章。蕪湖縣、繁昌縣撤縣設區,三山經濟開發區掛牌,市區面積擴大至2725平方公里。商合杭高鐵、長江三橋通車。中歐班列“蕪西歐”正式開行。獲批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蕪宣機場建成試飛。京東全球航空貨運超級樞紐港項目簽約。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入選國家產融合作試點城市。獲評2020中國宜居宜業城市。

  回顧一年來工作,突出表現在:

  (一)多措并舉對沖疫情影響,牢牢抓住經濟發展主動權

  確保穩企紓困成效。千方百計把市場主體保護好,出臺應對疫情支持企業發展18條政策措施,對企業復工復產精準調度、精準回補。撥付涉企扶持政策資金60.5億元、穩崗就業補助資金3.8億元。出臺房產稅、土地使用稅困難減免政策,全年減稅降費60億元。市場主體增長23.4%。發放8000萬元消費券帶動消費約4億元。進出口總額增長17%。

  加快產業升級步伐。深入推進“三重一創”建設,啟動產業鏈鏈長制,四大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4.6%、18.1%。實施億元以上技改項目121個,總投資338.5億元。經開區獲批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高新區獲批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8.7%。農產品加工規上企業產值增長7.6%,全省第一。

  積聚項目建設動能。建立固投三年滾動計劃項目庫,謀劃項目1734個,計劃總投資13281億元。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557個,同比增加196個。新引進億元以上項目354個、10億元以上項目50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11場,總投資1561億元。

  加強金融要素保障。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貸款余額分別增長12.9%、9%。為8083戶小微企業發放信用貸款68.6億元,中小企業信用貸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在全國支持推廣的創新改革舉措。新增直接融資525億元。埃夫特、瑞鵠模具首發上市。

  (二)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確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決勝脫貧攻堅收官戰。剩余494戶1179人脫貧。安排扶貧資金4.4億元,持續推進脫貧攻堅“九大工程”,1423個扶貧項目全部完工,“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全面實現。全市無一人因疫因災返貧。

  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問題整改和“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PM2.5平均濃度下降20.5%,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88.3%。6個國控斷面水質達考核標準。全面打響禁捕退捕攻堅戰,提前半年對長江干流及重要支流實施全面禁捕。完成管網敷設89公里和3座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建成江北大龍灣污水處理廠,形成“一城一主體”“廠網河湖岸”一體化的水環境治理模式。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推進河(湖)長制、林長制和“清廢行動”。啟動垃圾飛灰處置及封場項目,飛灰水泥窯協同處置項目建成運行,新增飛灰實現無害化再利用。灣沚區獲批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繁昌區入選全國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

  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取得關鍵進展。統籌推進金融風險排查和非法集資陳案處置化解工作,在全省率先出臺規范投資類市場主體發展指導意見。規范政府債務管理,完成隱性債務化解任務,發行政府債券181.7億元。深入開展信訪積案化解攻堅。以掃黑除惡專項行動為龍頭,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整治突出治安問題,平安蕪湖建設不斷深化。

  (三)高位啟動戰略性發展平臺,提升城市要素集聚能力

  開辟新平臺。安徽自貿試驗區蕪湖片區有效申報首批30項制度創新事項和59條賦權需求,建成國內一流的綜合服務中心并試運行,新注冊企業1989家,落地重大項目69個、總投資1630億元。獲批全國二手車出口業務城市。啟動國家級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跨境電商交易額突破16億元。皖江江北新興產業集中區完成片區托管和平臺運營公司組建,6個專項債項目成功入庫。空港經濟區已吸引60余家企業入駐,總投資超300億元。

  激發新動能。國際航空器“一站式”綜合服務中心、中聯農業裝備關鍵技術研發應用等項目開工。火樂科技激光電視、人本集團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等項目落戶。中電科鉆石飛機DA42出貨量穩居國產第一。三代半導體從材料到器件實現全線貫通,首只6英寸碳化硅晶圓成功下線。中車浦鎮龐巴迪車輛成為全省首款出口海外的軌道交通產品。

  探索新合作。5個省級開發園區與滬蘇浙開展園區合作共建,成立“一帶一路”跨座式單軌系統國際標準聯盟。組建G60科創走廊蕪湖產業創新合資公司。開通蕪湖至上海洋山和宜東碼頭直達航線。市二院成為華東師范大學附屬醫院,滬皖合作蕪湖市腫瘤醫院項目開工,12家醫院與26所長三角知名醫院合作開展“四固定”坐診。成功引進海亮實驗學校。

  (四)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步伐,高質量發展呈現良好態勢

  新科創蓬勃興起。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雙雙突破1000家,全省百強高企我市占21家。城市創新能力在78個創新型城市中位居第25位,較上年度躍升4位。新增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新招引85個人才團隊。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42.6件,連續十年全省第一。加快45個重點研發創新平臺建設。成功舉辦第四屆全國機器人專利創新創業大賽。

  新基建加速推進。啟動“1115”新基建行動計劃。謀劃新基建重點項目97個,總投資1352億元。建成5G基站2516個。新增“登云”企業719家。以中國電信云計算中心暨蕪湖大數據產業園為平臺,建成市數字館和政務云中心。

  新面貌不斷呈現。蕪湖長江三橋、港航巴士“蕪申快線”開通運營。完成軌道交通工程梁通、纜通、電通。火車站站區樞紐、蕪黃高速、岳武高速東延、蕪合高速“四改八”、城南過江隧道等項目加快推進。新增、提升綠地292.3萬平方米,新建綠道34.1公里。垃圾分類穩步推進,基本建立餐廚廢棄物收、運、處一體化體系。蕪湖古城、松鼠小鎮建成運營,灣沚區航空小鎮榮膺全國特色小鎮50強。推進農村“三大革命”,實施“三大行動”,完成改廁5.3萬戶。新設企業實現“一日辦結”,在全省率先推出“周末便民政務服務直通車”系統。

  (五)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實現更大進步

  社會民生事業日益繁榮。財政民生支出413.3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85.2%。33項民生工程高質量完成。出臺經濟發展就業導向扶持政策,城鎮新增就業6.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54%。新成立優質學校教育集團8個,公辦園幼兒在園占比由36%提升到50.3%,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102.7%。皖江學院新校區開工。衛生健康水平持續改善,人均預期壽命達80.6歲。醫共體、醫聯體實現全覆蓋,三級醫院疑難危重癥救治能力提升。建成城鄉社區居家養老三級中心118個。推動解決房地產領域歷史遺留“難辦證”問題,辦理安置房轉移登記81543套。完成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36%。完成121個老舊小區改造。市區新增公共停車位5748個。較大自然村全面通達硬化路,完成市域5條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市級公益性公墓開工。市氣象局獲評世界百年氣象站。

  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健全被征地農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水平達2239.8元/月。特困人員基本生活保障平均標準達994元/月。低保標準躍居全省首位。切實做好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工作。為10.8萬名80周歲以上老年人購買意外傷害險。統一全市基本醫療保險待遇保障和付費方式,門診慢性病審核關前移至醫院。獲批全國按病種分值付費試點城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完成入戶登記。實現創建全國雙擁模范城“四連冠”。外事僑務、對臺事務、民族宗教、史志檔案、人防、殘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績,關心下一代、慈善等工作進一步發展。

  在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我們高度重視政府自身建設。鞏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深化“三個以案”警示教育。縱深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健全完善行政權力制約和監督體系,自覺接受人大政協監督,定期向市人大報告工作,向市政協通報情況,開展協商民主,辦理議案建議198件、提案364件。狠抓政府系統作風建設,開展“一抓雙比五提升”專項行動,解決了72個“老大難”問題。完善縣市區考核指標體系,新增兩個高質量發展指標。公用經費壓減5%。盤活財政存量資金16.3億元。深化公共資源交易體制改革,運用大數據“靶向”打擊圍串標行為的做法被作為典型案例向全國推廣。12345市長熱線受理群眾訴求辦結率99.96%。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一崗雙責”,推進審計監督、制度規范全覆蓋,深化拓展基層減負成果。

  各位代表!

  “十三五”時期,面對多重困難疊加、多重風險交織的考驗,我們始終踐行五大發展理念,全面完成“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約束性指標,部分預期性指標雖未達到預期但均保持在合理區間,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五年來,牢牢把握加快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城市能級進一步提升,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地區生產總值由2457.3億元提升到3753億元,年均增速7.8%,增速位居長三角前列。經濟總量在全國地級市排名從75位上升到57位。三次產業比重由4.9∶57.2∶37.9調整為4.3∶47.6∶48.1。入選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發展最成功的40座城市,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穩步實施部分行政區劃調整,中心城區輻射力增強,城鎮化率由62%上升到67%。

  五年來,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經濟社會發展的含金量、含技量、含綠量、人均量居全省前列。含金量上,財政收入、增值稅占GDP比重分別達16.9%、6.7%,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85∶1,城鄉收入差距全省最小。上市公司總數達22家,總市值居全省第一,長三角第七。含技量上,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增長到3.1%。城市創新力躍升長三角第九。含綠量上,累計投入生態環保資金142億元,PM2.5平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36%。地表水環境質量連續四年位居全省前列。森林覆蓋率從19.7%提高到25.8%。人均量上,人均GDP突破十萬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8.9%,人均財政收入和人均存款均居全省第二位。

  五年來,牢牢把握安全發展這一底線思維,有效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兩次特大洪澇災害、外部環境變化沖擊等重大風險挑戰。堅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重大戰略成果。打贏2016、2020年兩次防汛救災保衛戰,抓好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累計投入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15億元,健全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提高防災減災能力。面對日益嚴峻的國內外形勢,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信訪維穩和治安形勢逐年向好,群眾安全感獲得感滿意度逐年提升。

  五年來,牢牢把握改革創新這個根本動力,發展活力充分迸發。完成市縣(區)政府機構改革,“放管服”、財稅金融、國企國資、農村“三變”等改革不斷深化。推廣38項“全創改”舉措。在機器人、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422個,新增技能人才15.2萬人,人才資源總量達100萬人。成功舉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首屆長三角一體化創新成果展。

  五年來,牢牢把握產業立市這個優良傳統,一批細分產業躋身全國前列,一批重大產業項目落地投產。四大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7.9%、15.5%。全市56項產品躍居國際國內領先水平,ITO導電玻璃等8項居全球第一,超高亮數字像源等32項居全國第一。阿里云老船廠智慧港、曠云智能產業科技園、LNG內河接收(轉運)站等重大項目落戶蕪湖。

  五年來,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這個發展思想,堅持發展成果共享,城市魅力不斷增強。71個貧困村出列,13.35萬貧困人口如期全部脫貧。基本消除零就業家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建成5個緊密型城市醫聯體和8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高鐵取得歷史性突破,蕪湖港集裝箱量翻番,公路網密度居全省前列,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地位進一步提升,居民出行更便捷。5A級景區實現零的突破。建成全省最大的公租房保障體系,19.2萬困難群眾住進公租房。榮膺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拓展智慧城市應用,在全省率先建成7×24小時網上辦事智能自助大廳。

  各位代表!

  回首過去的五年,成績來之不易。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依法監督、市政協民主監督、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的結果,更是全市人民團結拼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離退休老干部,向駐蕪企事業單位、駐蕪部隊、武警官兵和公安政法干警,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所有關心、支持蕪湖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回顧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很多問題和挑戰:“十三五”經濟增速未能實現更好預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傳統產業增長勢頭放緩,新興產業等新動能發展還不強勁;創新要素尤其是創新人才集聚能力不強;教育、醫療、養老、生態等領域還有不少短板;安全生產、社會穩定依然存在薄弱環節;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尚未徹底根除,抓落實需要下更大功夫,等等。對此,我們將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二、“十四五”時期的奮斗目標和戰略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強化“兩個堅持”實現“兩個更大”的目標要求,為我們未來發展指明前進方向,“十四五”將是我們“二次創業”、砥礪奮進的五年;“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部崛起等國家戰略的實施,為我們加快發展帶來了重大利好,“十四五”將迎來發展機遇最集中顯現的五年;省委、省政府始終對蕪湖厚愛有加,明確支持蕪湖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長三角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現代化大城市,自貿試驗區、江北新區、全域孵化區、航空貨運全球樞紐港等重大發展平臺落子蕪湖,為我們增添了走在前列的信心和決心,“十四五”將迎來改革創新最前沿實踐的五年;商合杭高鐵、蕪宣機場、蕪湖港“兩中心一樞紐”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成運營,為我們更好融入雙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要素流動支撐,“十四五”將迎來區位優勢最集中釋放的五年。“時來易失,赴機在速。”站在這樣的歷史機遇前,我們將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為根本遵循,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創新核心地位,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深入實施五大發展行動計劃,扎實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統籌發展和安全,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

  (一)明確定位和目標

  奮力打造智造名城、創新名城、開放名城、生態名城,加快建設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長三角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現代化大城市,建設人民城市。到“十四五”末,在發展效益和質量明顯提升的基礎上,經濟總量力爭進入全國50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基本達到長三角平均水平,發展質量核心指標穩居長三角第一方陣。

  (二)明確主要任務

  第一,堅持人才優先,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動綜合性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爭創工作。把人才作為第一戰略資源,打造區域人才高地,構建集創新型企業、創新型平臺、創新型人才、創新型機制于一體的區域創新生態。以國際視野延攬高層次領軍人才、高端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大力培養本土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深化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著力創建全域孵化區,打造一批創孵社區(樓宇)、科創飛地、大學科技園。到2025年,力爭新引進300個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新招引1000名領軍人才、10000名高端人才,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實現“雙倍增”。

  第二,加速融通賦能,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積極作為。構建“大交通、大物流、大貿易、大投資、大價值”體系,打造全國性物流樞紐,暢通各類要素循環。強化鐵路樞紐地位,規劃建設G60科創走廊高速磁懸浮通道合肥-蕪湖試驗線、合蕪宣城際鐵路、安徽北沿江高鐵,建設高鐵物流基地。打造長江中下游集裝箱轉運中心,力爭集裝箱年吞吐量突破170萬箱。建立通達全球的航空貨運網絡體系,創建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優化道路交通,規劃建設軌道交通2號線二期和3號線工程,開展軌道交通至無為市、灣沚區等線路的前期研究,促進輕軌、公交、慢行系統“三網融合”。建成安徽自貿試驗區蕪湖片區并達到國內同類自貿試驗區先進水平。高位推進京東全球航空貨運超級樞紐港建設。搶抓新基建機遇,突出數字化引領、撬動、賦能作用,構建“物聯、數聯、智聯”三位一體的信息支撐體系,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暢通供應鏈和消費鏈,促進上下游產業融合聯動,線上線下融合消費雙向提速,將樞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

  第三,強化產業立市,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堅持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支持支柱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發展,增強產業鏈龍頭企業核心環節能級,提高產業鏈韌性。推進十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快發展現代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現代服務業。實施鄉村產業振興計劃。打造數字產業集群,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進線上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實施平臺經濟倍增計劃。到2025年,制造業增加值占比穩定在35%左右,培育6個產值上千億元的產業,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全省領先。上市企業達到40家以上。

  第四,立足擁江發展,形成現代化大城市空間布局。推進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優化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產力和公共資源布局。推進城市“西進、南擴、中提升”,構建“一主兩副”“一心四極”城市空間結構。大力推進江北新區建設,創建省級新區,打造長三角新興產業合作示范區、全省高質量發展動力源、皖江城市帶聯動發展支撐極、產城融合綠色發展新城區。推動江南片區空間重構與資源優化配置,提升城市綜合服務能力和產業發展層級,形成江南江北聯動擁江發展格局。打造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全新版,落實好長江十年禁漁,建成十里江灣、百里綠廊。

  第五,注重品質提升,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堅持集約發展,著力在功能品質上與一二線城市等高對接。加快建設區域教育醫療中心,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開展城市功能品質提升三年行動。加強城市防洪體系建設和城市內澇治理,打造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加快生態全域提升,推動城市特質營造。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推進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培育壯大綠色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可再生能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強化城市精品化建設與精細化管理,不斷創新城市治理方式、優化治理體系、完善公共服務。關愛老年人生活,開展“智慧助老”,實施“數字鴻溝”掃盲行動三年計劃。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產業,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聚焦“歡樂蕪湖”品牌,打造文化旅游新熱點。到2025年,力爭居民收入增長高于經濟增長,中等收入群體比例達到50%。

  三、2021年主要工作

  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年。圍繞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8.5%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左右,居民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城鎮新增就業6.9萬人,糧食產量穩定在27.1億斤,能耗及生態環境質量指標完成省政府下達任務。

  (一)推動打造國內大循環重要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

  聚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落實“5910”行動計劃,深度融入G60科創走廊建設,主動對接滬蘇浙大院大所合作共建科創平臺。擴大“一網通辦、跨省通辦”覆蓋面,探索涉稅事項跨區域通辦。吸引長三角名醫院、名校來蕪設立分支機構。加快蕪湖(上海)產業創新中心建設。深入推進亳蕪產業園合作共建。

  建設更高能級開發開放載體。增強主城區城市經濟活力和競爭力,謀劃實施高鐵東廣場軟件產業園、埃夫特下一代高性能工業機器人研發等項目。全力推動功能區發展爭先進位。建設比肩全國全球高水平的內陸港口型自貿區和科技創新型自貿區,深化投資、金融、貿易等一攬子改革,建設聯動創新區,向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轉變。持續提升綜保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等開放平臺功能,加快蕪宣機場口岸開放,爭取設立國際郵件互換局、保稅物流中心,開工建設京東全球航空貨運超級樞紐港。高標準建設江北新區,謀劃建設江北節能環保產業基地,開工建設灣谷科技園、市車管服務中心和駕駛人考試中心、西灣花園。經開區立足支柱產業轉型升級主戰場、新興產業壯大提速新高地,開工建設奇瑞集團未來一工廠、美的廚熱智能家電產業園等項目。高新區打造雙創基地“升級版”,開工建設科大訊飛產業創新中心、智能網聯汽車小鎮等項目。

  全面促進消費。積極培育健康、文旅、信息等消費新增長點。發展社區電商、生鮮電商、直播電商等新業態。加快電商、快遞進農村,擴大縣鎮消費。

  擴大有效投資。計劃實施項目1127個,年度計劃投資1725億元。建成航瑞航空發動機生產等5億元以上工業項目16個,開工海螺智能倉儲等5億元以上工業項目52個。落實土地征收成片開發政策,提高項目用地報批效率。抓好災后恢復重建,加快推進長江蕪湖河段整治、引江濟淮工程蕪湖段、蕪當聯圩加固提升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更高水平的水旱災害防御體系。

  穩定外貿外資基本盤。全面實施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健全外商投資促進和服務體系。加強對外商投資企業的產權保護,完善外商投訴機制。制定服務外包產業發展扶持政策。申建水果、冰鮮水產品等進境指定口岸。

  推進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實現蕪宣機場通航。軌道交通1號線、2號線一期及蕪黃高速、蕪湖東出入口建成通車。寧蕪、蕪宣高速改擴建和通江大道江北大道至和沈路段城建工程、峨山路東延伸新建工程二期等項目開工。

  (二)全力抓好“雙招雙引”工作

  聚焦全產業鏈招商。實施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實施產業鏈鏈長制,錨定數字經濟及“人工智能+”、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等13個產業鏈精準招商。編制各產業鏈發展規劃和支持政策,建立產業鏈專家庫和產業鏈發展基金。

  聚焦企業成本降低。圍繞提高企業利潤率這一目標,研究影響企業利潤的制約因素和提升路徑,減少企業物流、能源、資金等方面成本。研究建立產業投融資體系,探索通過參股的方式與國家省級股權投資基金合作,積極引入優質的社會資本合作。

  聚焦各類人才招引。實施“紫云英”人才計劃,將人才的招引、培養、服務、激勵、保障整合成系統性的政策和計劃。持續招引高層次人才團隊,推進“鳩茲英才”工程品牌建設,評選“蕪湖工匠”,實施海外工程師引進工程。建立全市統一的高層次人才綜合服務平臺。

  (三)全面建設創新型城市

  突出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努力在國家和省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建設中有所作為,打造長三角重要的創新成果孵化區,加快推廣“創投+孵化”“持股孵化”新模式。持續打造重點研發創新平臺。開展科技創新“攻尖”計劃,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實施10個左右市級攻關項目。

  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支持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帶動中小企業創新活動,實施高新技術企業三年倍增計劃、中小微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計劃、創新型領軍企業“育林計劃”。培育一批研發經費支出和支出強度“雙50強”企業,支持企業爭創國家(省)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

  持續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探索“定向攻關”“揭榜掛帥”等組織模式,試點推行科研管理“綠色通道”、信用承諾制等,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推進創新改革的激勵和容錯機制。

  (四)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做大做強支柱產業。實施億元以上技改項目100個,計劃總投資超300億元,加快重點制造領域“機器換人”、數字化車間建設和智能工廠示范,新增4家省級以上綠色工廠、綠色車間,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500臺以上。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培育一批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四基”產品。支持裝配式建筑業發展。

  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實施智能制造裝備、新一代汽車電子、航空等產業創新發展工程,爭創高端智能裝備制造、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航空裝備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謀劃省第六批重大新興產業工程和專項。推進企業上市五年行動計劃。啟動省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計量中心建設。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實施京東超級轉運中心一期等服務業項目54個,計劃投資206億元。發展“互聯網+高效物流”。推動養老、撫育等服務業發展。加快升級城東旅游度假區、“十里江灣”等項目,亮出“歡樂夜蕪湖”城市新名片。

  壯大數字經濟規模。高水平推進“1115”新基建行動計劃,力爭新建5G基站2500個,700家中小企業“登云”。深化與阿里巴巴集團合作,啟動阿里云老船廠智慧港項目,打造智慧港口樞紐。建成2個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軟件、人工智能、大數據產業,推進中國電信蕪湖云計算中心(二期)暨蕪湖大數據產業園項目建設,謀劃“數據湖產業園”。

  (五)更加精準有效支持市場主體發展

  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企業注銷便利化、“證照分離”改革,推廣智能審批系統。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信用監管、“互聯網+監管”等,提高監管執法規范性和透明度。創新包容審慎監管,探索創新監管標準和模式。

  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深化“四送一服”雙千工程,推動政策及時精準落地。做到“一企一組一策”精準幫扶,幫助企業解決更多“非標事項”。力爭實現電力市場化交易制造業企業全覆蓋,鼓勵、規范開展大用戶直供氣。

  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開展“專精特新”企業培育行動,推動中小企業服務示范平臺與小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建設。培育優質中小企業梯隊,實施規上企業遞增計劃,力爭2021年凈增規上企業240戶。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創新融資擔保機制,擴大中小微企業信用貸、首貸、無還本續貸覆蓋面。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倡導創新創業的良好風尚。

  做優做強國資國企。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將市屬29家國企整合重組為9家,優化國資布局。推動融資平臺加快市場化轉型發展,增強國有股權投資基金實力,發揮基金對社會資本的撬動作用。

  (六)強化改革舉措系統集成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廣“全創改”先行先試政策制度,深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有序推進稅制改革,完善減稅降費機制。抓住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試點機遇,實施一批收益穩定的優質項目。優化投資制度,全面改善投資環境,推行“區域評估+標準地+承諾制+代辦制”的投資項目審批改革。推行工業項目施工許可容缺受理,實現拿地即可開工。構建全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推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數據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探索混合產業用地供給、特殊工時管理、創業投資企業市場準入等體制機制,吸引各類生產要素向蕪湖流動。

  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推進信用承諾制度建設、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工作,不斷拓展“信易+”應用領域。推進信用信息區域融合,加快長三角地區城市信用共建。進一步創新市場監管體制,實施協同監管、智慧監管、信用監管。

  完善生態環境管理新機制。完善漳河、青弋江等重點流域水生態補償機制,實現環境有價。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強化河(湖)長制,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

  (七)持續抓好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

  打贏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殲滅戰。推動實施“三大一強”升級版由點到面,全面開展網格化排查整治。繼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推進重點行業提標改造,進一步加強細顆粒物與臭氧協同控制,氮氧化物與揮發性有機物協同治理,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

  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全面推進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建設。持續推進重點水域禁捕退捕。扎實開展“禁新建、減存量、關污源、進園區、建新綠、納統管、強機制”七大行動。加快尾礦庫環境污染治理。開展“三水共治”和沿江生態濕地修復工程。注重長江文化挖掘研究,啟動建設長江漁文化展示中心。建成智慧長江綜合管理平臺。

  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編制碳達峰行動方案。培育壯大節能環保、循環經濟等綠色新產業新業態,支持水泥、鋼鐵等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發展綠色金融、綠色建筑,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

  (八)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重中之重,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建成高標準農田34.5萬畝,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扶持50個示范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新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151個。新建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示范基地8個,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完善鄉村基礎設施,提升鄉村宜居水平。實施農村飲水安全提質增效工程,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實施常態化監測,重點監測收入水平變化和“兩不愁三保障”鞏固情況,繼續精準施策。全面啟動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試點,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對口幫扶機制。

  不斷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盤活利用,完成登記發證工作。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村集體經營性收入50萬元的強村達到20%以上,拓寬農民增收途徑。

  (九)穩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強化就業優先。努力擴大就業總量,分類定制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貧困勞動力等重點群體就業服務,引導新就業形態發展,推動更高質量更加充分就業。推進“雙創”工作,探索就業創業服務市場化路徑。

  構建多層次社保體系。不斷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落實退捕漁民社會保障工作。實施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健全工傷預防、康復、補償“三位一體”制度體系。持續推進以第三代社保卡為載體的惠民服務“一卡通”建設。推進藥品耗材帶量采購,減輕群眾就醫負擔。

  發展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啟動實施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五大行動。推動學前教育普惠安全優質發展,重點推進18所義務教育學校建設,著力解決好中心城區義務教育“入學難”問題。深化集團化辦學,提升新建學校和薄弱學校教學質量。推進教育信息化。全面實施放心午餐、安心午休、愛心托管“三心”工程。建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支持在蕪高校發展,推動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安徽揚子職業技術學院升本工作。

  共建共享健康蕪湖。加快建設省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蕪湖)、皖南腫瘤防治中心、華東師范大學蕪湖聽力言語醫學中心等項目。建設市公共衛生中心。推進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安徽醫院項目。提升三級醫院特色優勢專科水平。深化醫改,夯實醫聯體、醫共體,推進分級診療,提高基層診療能力。深化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新增社會化養老機構床位數1000張以上。爭創國家衛生城市和健康城市。

  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舉辦建黨百年系列文化活動和市第十四屆運動會。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進范羅山市圖書館和城市書房改建,開展非遺資源挖掘和開發利用。加強科普工作,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十)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

  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謀劃一批新型城鎮化建設項目。加大棚戶區、老舊小區、農村危房改造整治力度。實施棚戶區改造項目6個,完成187個老舊小區改造,加強居住小區適老化建設。開展城市環境提升三年行動,啟動中江公園改造提升等工程,新增城市綠化面積200萬平方米、綠道27公里。擴大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覆蓋面,提升城鎮公廁管護水平。

  高標準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初步形成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張圖”,落實生態保護、基本農田、城鎮開發等空間管控邊界。

  高水平建設平安蕪湖。積極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持續開展“守護平安”行動,建立常態化掃黑除惡機制。全面開展“1+11+N”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扎實開展集中治理重復信訪、化解信訪積案專項工作。加強食品藥品、特種設備、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推動監測預警、指揮調度、搶險救援“三大系統”和應急指揮中心建設。深化國防動員改革,提升雙擁工作和退役軍人工作水平。

  創新基層治理體系。做實“街道吹哨、部門報到”平臺,持續推進“三社聯動”試點建設,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社區管理服務平臺。提升社區公共服務能力,聚焦“一老一小”短板,加強養老托幼服務,開工建設老年大學新校區,辦好老年網絡教育中心。加強智慧城市(數字蕪湖)建設,實施智慧蕪湖“1+4+N”工程,構建“城市大腦”生態體系。建設完善全市統一的網格化體系,推進基層治理業務的融合集成和智慧化。爭取設立蕪湖北斗導航位置服務中心,籌建蕪湖市空間信息與衛星應用中心。基于“一端、一卡、一碼”加快推進重點領域民生普惠應用。

  四、全面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一)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推進法治政府示范創建。持續推進清單制度體系建設。推進政府層級間權責合理配置,鼓勵縣(市)區結合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的能力,把依法行政貫穿到政府決策、執行、監督全過程。加強和改進行政應訴工作。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探索跨領域跨部門綜合執法。

  (二)推動政府數字化轉型,不斷提高政務服務便利化水平。建設城市大腦協同平臺,圍繞基層治理、公共衛生、交通出行、信用監管、生態環境等領域打造協同創新應用。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持續推進“一網一門一次”改革,升級“皖事通辦”平臺,推深做實7×24小時不打烊“隨時辦”服務。

  (三)增強制度和政策供給,帶動引領整體高質量發展。制定重點領域高質量發展落實政策,著力打通制度堵點、連接政策斷點,形成科學完備的制度和政策供給鏈。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評估和事后評價制度,提高市場主體對政策的獲得感,營造更加開放、包容、創新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

  (四)持續開展“一抓雙比五提升”行動,樹立務實高效的工作作風。建立健全專項行動長效機制,落實“市長在現場”,一線協調解決難題,推動政府工作項目化、項目責任化、責任獎懲化。更新固投三年滾動計劃項目庫,強力推進項目三級調度機制,確保當年項目當年開工。采取有效措施,盡量減少施工對群眾生產生活的影響。

  (五)強化績效意識,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狠抓成本管控,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努力做到“減支不減事”。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在保基本的同時把更多錢用在發展上。加大專項債發行力度,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六)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建設廉潔政府。加強對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重要崗位權力運行的監督制約,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推動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全覆蓋。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懲治群眾身邊的“微腐敗”。

  各位代表!

  做好今年各項工作,必須毫不放松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健全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的防控機制,全面做好重點人員排查管控。嚴控進口冷鏈食品風險。提升重大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早期監測預警能力。全面完成重點人群新冠疫苗接種,擴大一般人群疫苗接種率,確保應接盡接,力爭年底前實現群體免疫。

  各位代表!

  有山有水有文化的蕪湖令人自豪,大江大湖大夢想的蕪湖使人向往。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共蕪湖市委堅強領導下,只爭朝夕、開拓奮進,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加快打造“四個名城”,加快建設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長三角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現代化大城市,建設人民城市,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實現更大作為,在加快建設美好安徽上作出蕪湖更大貢獻,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100周年!

(責任編輯:石蘭蘭)

精彩圖片

蕪湖市政府工作報告(2021年3月8日 單向前)

2021-03-30 14:28 來源:蕪湖市人民政府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