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何將自然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優勢,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走出一條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是長江經濟帶生態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7日,在2018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上,國內外與會專家就“長江經濟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主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生態產品化操作要領在于價值核算
“大家知道自然生態是有價值的,但到底價值多少,如何產品化并進行核算,目前還缺乏一個共同的話語體系,還沒有成熟的核算方法。”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基礎產業司副司長馬強說。
馬強認為,要按照生態系統的功能特征去謀劃功能空間和策略,而構建長江經濟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科學合理的核算方法是操作的基本工具。核算需要把握三個方面的原則。一是有效維系生態系統原真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核算,不得以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在核算原則的導向上,突出強調自然生態系統和生態產品的原真價值。
二是充分考慮生態產品的潛在價值。目前很多生態產品的價值并不能真正地體現出來。因此,在核算自然生態產品價值的時候要參照類似的自然生態保護性開發的模式,科學核算生態產品的潛在價值。
三是合理運用替代算法的原則。實際上有些生態產品不能夠直接核算,往往要根據比如說破壞完了以后要去修復它需要花多大的代價,來做替代的算法。
馬強建議,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首先要對自然生態產品進行合理的保護性開發,對生態產品本身條件要做更為精細化的評價。真正把需要嚴格保護的地方保護好,把適宜做適度開發的地方進行合理開發,實現開發與保護的結合。同時,結合不同類型生態產品的優勢來精準設計產品。根據自然生態資源物質供給功能、調節的功能和文化服務的功能,采取不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真正把生態產品價值有效挖掘出來。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需要具體路徑
“生態系統及其產品不僅具有巨大的生態價值,還能帶來經濟效益,其價值的實現可通過多種產品形態。有物質產品,如可以提供水產品、中草藥、植物的果種子等;有調節服務產品,像水涵養、水凈化、氣候調節等;還有文化服務產品,如休閑旅游、景觀價值等。”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歐陽志云說。
當前,長江經濟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主要是縱向生態補償,包括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主體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等。此外,還有公益林保護、森林資產交易、森林碳匯、林權貸款、藥物利用以及生態旅游等。
而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的國際經驗來看,有幾個模式可以借鑒。如在保爾森基金會的支持下,斯坦福大學具體做的水基金:上塔納—內羅畢水基金。城市政府、銀行和環保組織聯合建立的金融模式和治理模式,將下游水資源用戶與上游居民生產活動聯系起來,由下游為上游提供資金,對流域進行綜合管理。基金旨在向內羅畢市提供清潔、穩定的水資源,減少泥沙淤積對水力發電的影響。
還有監管驅動的生態模式,如巴西亞馬孫保護區計劃。巴西為遏制亞馬孫雨林的砍伐規劃建設了自然保護區,由于沒有足夠管理資金,許多保護區只是名義上的保護區。巴西與慈善組織聯合組織亞馬孫保護區項目,以項目為基礎建立保護基金。
歐陽志云說,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通常有以下幾種形態:一是物質產品供給,主要是通過生態產品認證、水權交易、互聯網模式,使生態產品的價值得到合理認可。二是調節服務產品,通過生態補償、排放權交易、水基金、公益自然保護地等實現。三是文化服務產品的開發,主要是通過生態旅游開發、生態旅游產品認證這些方面探索。
就長江經濟帶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歐陽志云建議,深化產權制度改革,明晰生態資產所有權的主體,明確誰是產品的受益方,規范生態資產和生態產品的收益權、使用權。此外,建設生態產品和生態資產交換平臺,完善森林、濕地、水資源交易制度,促進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如探索林權抵押貸款。建立生態發展基金,為社會資本和企業參與產品開發提供平臺。最重要的是為長遠的生態產品開發提供資金。最后,加強生態產品有償使用的法律法規建設,制定出臺排污權、碳交易、水權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應注重其二重性的平衡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楊志說,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按照傳統經濟學的角度去思考,就是一個自然生態比轉換成資源經濟比的機制。這樣的機制以資本為主旋律,以市場配置的方式為經濟形態,如石油、煤炭,只要一進入交換領域,那么它的價值就出現了。
“但今天必須對生態價值重新考慮,其二重性在于既要保護生態,又要釋放出經濟價值。生態的原生價值,不能簡單地用貨幣尺度去衡量,而生態的商業價值同樣無法回避,否則難以支持現在的生態修復。”楊志說。
為此,美國保爾森基金會外部專家邁克爾·奔納特闡述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國際經驗。他認為,首先要厘清國際上基于生態機制和市場化的機制定義,基于市場的機制并不特指私人部門,政府資金支持的環境項目其實也是基于市場化機制。
基于市場化機制,國際上主要有生物多樣性緩解、綠色流域投資,以及林業碳匯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生物多樣性緩解目的是最小化并彌補經濟開發中給生態系統所造成的影響。開發商首先應盡量避免對濕地、物種、森林、棲息地的影響,如果避免不了,應該將產生的影響最小化;在此步驟之后,如果還會產生負面影響,開發商可通過賠償性繳費和替代費彌補,以實現生物多樣性緩解。2016年美國生物多樣性緩解銀行交易總額達36億美元,且年增長率為18%。
綠色流域投資機制,主要是將投資用于保護改善水系,從而保障清潔水源的持續供應。該機制可以采用以下幾種形式:第一個形式是由政府直接支付的補貼,中國生態補償就屬于這一類;第二類屬于資源使用者推動流域投資和成立水基金;第三類是信用交易和使用權交易,如水權交易、河道水權回購、地下水緩解交易等等。
關于中國能從國際經驗中借鑒什么東西,邁克爾·奔納特說,無論采用哪一種機制,政府都將發揮核心的作用,無論是作為生態產品和生態系統服務的購買者,還是作為生態產品市場和機制的監管者,乃至推動更廣泛的市場主體參與生態產品市場的促成者。
同時需要強調的是,市場化機制應該是對生態保護和生態系統管理工作的充分強化而不是替代。撬動私人部門的投資并不會為政府的環境保護部門帶來“滾滾錢潮”,引入私人部門的投資只是將事實的重擔轉移給其他市場參與方,而讓市場能夠在既定的財政預算內更好地開展監測工作和進行生態保護。
記者 汪磊 貴陽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