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閱更多2008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
(2008年1月10日宋秀巖)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省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2007年和本屆政府工作回顧
2007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保護生態作為重要責任,把改善民生作為當務之急,經過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全面完成了省十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四個新突破、五個新進展。
四個新突破:
——生產總值突破700億元,預計達到750億元,增長12%以上。
——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百億元,達到110.5億元,增長33%。
——旅游總人數突破千萬人次,增長23%。
——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實現由升轉降的突破。
五個新進展:
一是工業經濟速度和效益協調增長。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15億元,比上年增長18.4%;實現利潤130億元,增長8.2%。
二是農牧區經濟健康發展。農牧業生產喜獲豐收,特色作物占總播種面積達到65.3%,第一產業預計增長4.5%以上。
三是投資結構明顯優化。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87.5億元,增長16.2%,產出性投資比重達到49.6%,基礎設施、基礎產業、生態建設等重點領域項目投資比重超過三分之一,民間投資增長22.8%。
四是社會事業加快發展。預計全省“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93.5%,榮獲推進西部地區“兩基”攻堅成就獎。職業教育招生30861人,較上年增加近萬人。
五是人民生活繼續改善。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12%,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3%。
各位代表,這里我向大會報告,在省十屆人大五次會議上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承諾辦好的八項實事全部兌現!一是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實現提標擴面一年兩步走,保障標準由起步時的670元提高到840元,人數從22.9萬人增加到34.5萬人,占全省農牧民人口的10.4%。二是對農牧區和城鎮低保家庭義務教育階段的所有學生免除了學雜費,提供了免費教科書。按初中生每人每年不低于1050元、小學生不低于950元的標準,較大幅度提高了農牧區寄宿生生活補助標準。三是建成標準化村衛生室1610個,為106所鄉鎮衛生院配備了流動衛生服務車。四是以大病統籌為主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試點工作在全省城鎮全面啟動,54萬人從中受益;農牧區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提前三年覆蓋全省,農牧民參合率達95.6%,受益率達73.4%,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五是建立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廉租房制度,開工建設并完成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房10萬平方米。六是城鎮零就業家庭提前實現清零目標,年內新增就業3.5萬人。七是規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專項救助工作,醫療、取暖等專項補助全面落實。針對我省市場消費品價格漲幅情況,在兌現國家相關補貼政策的同時,省級財政全年向城鎮低保對象增發了人均135元的臨時生活補助。八是出臺了企業工資指導性意見,規定企業職工平均貨幣工資增長的基本標準,職工收入和企業效益增長機制基本建立。
各位代表,本屆政府任期已滿,2007年的工作為全面完成本屆政府的目標任務劃上了圓滿句號;仡欉^去的五年,是青海加快發展、提升形象的五年,是夯實基礎、積蓄后勁的五年,是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五年。五年來,全省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主要表觀在: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高。預計生產總值由2002年的341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750億元,五年年均增長12.1%,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3640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由2002年的38.1億元提高到110.5億元,五年年均增長23.7%,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1.2%增加到14.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6.7億元,年均增長21.9%。這幾個關鍵性指標都比2002年翻了一番。
結構調整邁出實質步伐。工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預計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28.6%提高到2007年的42.4%,實現利潤是2002年的10.5倍,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水電、鹽湖、石油天然氣、有色等支柱產業占工業的比重達到82%,單晶硅、多晶硅等新型材料和藏毯、民族服飾、沙棘等特色輕工業開始崛起。設施農牧業、農區畜牧業有了較快發展,畜牧業產值占全省農牧業總產值達到56%,提高6.1個百分點。高原旅游業蓬勃發展,2007年接待國內外游客、實現旅游總收入分別是2002年的2.4倍和3.2倍。服務業穩步發展,消費需求逐年擴大,五年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11億元,年均增長10.5%。
基礎設施實現重大突破。五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77.5億元,年均增長14.6%,辦成了很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公路通車里程達5.3萬公里,增加1.2倍,高速公路從無到有,發展到215公里,“兩橫三縱三條路”為主骨架的公路網基本建成。青藏鐵路全線通車,蘭青鐵路復線電氣化工程即將竣工,柴木鐵路、西格段復線及電氣化工程和玉樹三江源機場開工建設,西寧和格爾木機場改造工程完成。公伯峽、尼那、拉西瓦、積石峽等大中型水電站、大通華電火電、格爾木燃氣電站和官亭至蘭州750千伏、烏蘭至格爾木330千伏輸變電工程、農村電網改造和玉樹州電源電網建設等重點電力工程相繼建成或開工建設,五年社會用電量增長1.4倍,基本實現大電網覆蓋下的戶戶通電。建成黑泉水庫和盤道水庫,開工建設“引大濟湟”調水總干渠、湟水北干渠扶貧灌溉一期工程等一批重點水利工程。固定電話突破100萬戶、移動通信用戶突破200萬戶,實現了鄉鎮和行政村全部通電話,邊遠地區通信難問題明顯緩解。城鎮化水平穩步提高,一批道路、防洪、供排水、垃圾污水處理、煤改氣等城鎮設施建成使用,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加大。實施新農村建設八項實事工程以來,累計投入資金160億元,改善了農牧區生產生活條件。91.6%的鄉鎮和57%的行政村通了公路;157萬人和734萬頭(只)牲畜解決了飲水問題。建成日光節能溫室5.5萬棟、畜用暖棚1.3萬幢,農村“一池三改”沼氣池發展到9萬戶。有規模的龍頭企業發展到40個,農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達到350個,帶動農牧戶50萬戶;農業訂單面積達到10.7萬公頃。累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464萬人次,增加收入111億元。
生態保護建設成效顯現。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水土保持“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等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成效明顯。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全面實施,禁牧草場437萬公頃,圍欄草場173萬公頃,搬遷安置牧民6800戶、3.2萬人,局部地區生態環境開始好轉。青海湖流域綜合治理規劃編制完成。累計人工造林80萬公頃,封山育林103萬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634平方公里,建立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11處,森林覆蓋率提高0.8個百分點。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完成科技成果835項,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3%。新建、改擴建農牧區寄宿制學校297所,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由2002年的77%提高到93.5%,青壯年非文盲率由82%提高到86%。職業教育招生規模比2002年增加2.6萬人。高等教育碩士點擴大到66個,博士點實現零的突破。縣縣有圖書館和文化館的目標全面實現。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88%和93.5%,比2002年分別提高3.6和4.6個百分點。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民族文化旅游節、三江源國際攝影節、青海湖國際詩歌節等重大活動提升了青海的知名度。建成多巴國家級高原體育訓練基地,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取得新突破。五年累計投入24億元,全面建立了城鄉公共衛生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城鄉醫療衛生條件得到較大改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基本建立,“獎勵扶助”、“少生快富”工程全面實施,人口自然增長率由2002年11.7‰。下降到8.8‰。
體制機制更加富有活力。提前一年全面取消了農牧業稅農牧區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順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改制面達到95%以上,大部分國有大中型企業基本建立了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國有糧食企業“老人、老糧、老賬”問題基本解決。行政體制改革、事業單位改革和計劃、財稅、投資、醫療保險、住房、金融、價格等改革不斷深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總量中的比重超過27%,提高6.5個百分點,新增從業人員19萬人。“青洽會”、藏毯國際展覽會等經貿活動成為招商引資、對外交流的重要平臺。累計完成進出口總額25.8億美元,年均增長25%;合同利用外資18.9億美元,年均增長18%;利用省外資金460億元。
各族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五年累計新增城鎮就業21萬人,預計2007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100元,年均增長10.3%。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670元,年均增長9.3%;農牧區貧困人口減少74萬,貧困發生率由2002年的46.8%下降到24%。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比2002年增加1.7平方米,農牧民人均增加3平方米。省財政對下轉移支付補助總量達到20.4億元,用三年時間全部消化了對干部職工個人的政策性欠賬,并消化了部分其他政府性欠賬。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立,參加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的人數分別達到65萬人、70.1萬人、34.7萬人和26.3萬人。在全國率先實觀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鄉特困人口醫療救助四項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面覆蓋。生育保險試點工作進展順利,城鎮住房保障體系開始建立。人民群眾衣食住用行條件得到較大改善。
五年來,民主法制建設和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堅持在開放公開條件下依法行政、接受監督,五年間共辦理人大代表建議2033件,省政協委員提案1676件。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取消各類行政審批許可項目577項,提請省人大審議地方性法規20件,制訂和修改政府規章35件。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和“平安寺院”建設富有成效!捌桨睬嗪!眲摻ɑ顒由钊腴_展,社會治安秩序進一步改善。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應急管理機制建立健全,安全生產、信訪和人民調解明顯加強。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外事僑務、司法、參事工作進一步加強,審計、監察、工商、統計、藥監、質監等工作取得新成效,新聞出版、檔案、氣象、地震、測繪、婦女兒童、殘疾人、老齡等事業有了新發展。連續三年開展以改進機關作風、優化政務環境、加強效能建設為重點的投資環境治理年活動,推行政務公開和電子政務,政府公信力、執行力和辦事效率明顯提高。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深化對省情的認識,努力研究新情況、形成新思路、提出新舉措、醞釀新突破,在推進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發展質量、增強發展協調性等方面作了新的探索和實踐,開創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我們在實踐中深刻體會到:
第一,注重從青海實際出發,不斷創新發展思路,這是過去五年發展的關鍵所在。我們從省情實際和階段性特征出發,研究自身比較優勢,確立了科學發展、保護生態、改善民生、促進和諧的工作主線。為改變單純開發礦產資源、出賣原材料的落后開發方式,我們著力實施資源轉換戰略,推動資源開發向加工轉換、延伸產業鏈條方向發展:深化對青海優勢資源的認識,積極發掘高原自然生態、歷史和民族文化、民俗風情等各種資源,提出并加快推進旅游名省建設,拓展了青海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領域。為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增強競爭優勢,我們相繼作出了構建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整合西寧工業園區等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在調整經濟結構、發展循環經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顯成效。實踐告訴我們:只有把中央的方針政策同青海的實際結合起來,不斷解放思想,勇于創新實踐,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才能走出具有時代特征、青海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
第二,著力轉變發展方式,做好打基礎、增后勁的工作,這是過去五年發展的支撐所在。針對基礎設施滯后、產業發展薄弱的現實,我們相繼規劃建設了一批著眼青海長遠發展的交通、能源、水利、通信、地勘等重點基礎設施工程,培育發展了一批重大產業項目,鹽湖化工、水電、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等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針對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一條腿長、一條腿短”和城鄉差距拉大的現實,我們更加注重發展的協調性和均衡性,加強各方面的統籌協調,啟動實施了一批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公益性項目,促進了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聯動發展、工業和農牧業競相發展、特色產業和地質勘探同步發展、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實踐告訴我們:青海發展起點低、各方面欠賬多,只有咬定項目建設不放松,推進產業結構升級不松勁,扎扎實實打基礎,才能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第三,堅持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相統一,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這是過去五年發展的特色所在。我們不斷深化對青海生態地位的認識,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在重點生態功能區不考核生產總值、不提工業化口號,著力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引導和支持當地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生態旅游業和民族特色加工業。在重點開發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集約發展、清潔發展、可持續發展,使發展建立在經濟效益提高、能耗排放降低的基礎上。堅持把控制人口過快增長作為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完善獎勵扶助政策,人口自然增長率逐年下降。實踐告訴我們:獨特的生態地位和擺脫貧困的迫切要求,決定了只有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更加注重在發展中保護生態環境,在生態保護建設中提升發展水平,才能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
第四,著力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實現激活內力和借助外力有機結合,這是過去五年發展的動力所在。我們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消除影響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障礙,加快農村牧區稅費改革步伐,深化其他各項改革,著力構筑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保障。推進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加強國際國內區域合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注重改善投資環境。從青海實際出發,確立了抓住關鍵、重點突破、開放合作、著力應用的自主創新工作思路,有效推進科技成果與市場對接、技術與資本融合,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實踐告訴我們:只有贏得體制上的比較優勢,才能贏得發展上的競爭優勢;只有大力形成開放型格局,才能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第五,堅持以人為本,使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這是過去五年發展的目的所在。面對小財政、大民生的特殊省情,我們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擴大經濟總量與分享發展成果統一起來,把促進發展與擴大就業協調起來,把相對富裕的群眾與困難群眾的利益兼顧起來,集中有限財力向民生改善和社會事業傾斜。五年來財政投入由2002年的70億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200億元,解決了一大批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全省人民從改革發展中得到了更多實惠。實踐告訴我們:越是欠發達地區,越是要更加關注民生,只有在解決民生問題中促進和諧,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和發展成果,才能在促進和諧中推動發展。
以上體會,是過去五年政府工作經驗的初步總結,在今后工作中需要予以堅持,并不斷創新和完善。
各位代表,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我們站在了經濟社會發展新的起點,進入了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協調發展的新階段。這些進展和成績的取得,是黨中央、國務院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結果,是省委正確領導和全省各族人民艱苦創業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廣大工人、農牧民、知識分子、各級干部和社會各階層建設者,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向駐青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中央機關駐青各單位,向關心青海發展的國內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顧五年來的工作,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青海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基礎薄弱,總量偏小,人均生產總值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結構單一,發展方式仍顯粗放,節能減排任務艱巨;生態環境脆弱,生態保護和建設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仍然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公共服務能力薄弱,社會保障還不完善,就業形勢仍然嚴峻,改善民生的任務十分艱巨;政府自身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發展環境仍需優化。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采取有力措施,不斷化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責任編輯:龍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