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廣東省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午夜福利50集在线看,免费观看中日高清生活片,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免费国产99久久久香蕉

資料:廣東省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

2009年02月13日 14:35   來源:南方日報   

   (  2009年2月13日  黃華華 )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并請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08年工作回顧

    2008年是很不尋常、很不平凡的一年,是我省經受歷史罕見的重大挑戰和考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績的一年。在中央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省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省政府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及十七屆二中、三中全會和省委十屆二次、三次全會精神,以開展解放思想學習討論活動與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強大動力,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堅決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成功戰勝低溫雨雪冰凍、超強臺風和洪澇等嚴重自然災害,全力以赴支援地震災區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積極克服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全省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省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基本完成。

    ———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面對急劇變化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我省見事早、行動快,結合實際全面和創造性地貫徹落實中央的宏觀經濟政策,及時出臺了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16項政策措施,在積極推動結構優化和深化改革的同時,始終保持了抓發展的力度,使國民經濟實現了平穩較快發展。全省完成生產總值35696億元,比上年增長10.1%。人均生產總值達37588元,增長8.7%。財稅收入在基數大、減收因素多的情況下仍保持較快增長,來源于廣東的財政總收入和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分別達8470億元和3310億元,增長9.3%和18.8%。金融運行平穩,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為56119億元和33836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4.6%和12.6%。對外貿易保持合理增長,進出口貿易總額6833億美元,增長7.8%,其中出口4041億美元,增長9.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181億元,增長16.5%。大力實施“新十項工程”,省重點項目全年累計完成投資1540億元,基礎設施、支柱產業、農業和社會公共事業投資進一步加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772億元,增長20.3%,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物價漲幅得到控制,居民消費價格水平呈前高后低走勢,全年上漲5.6%。

    ———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穩步推進,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制定實施《關于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決定》,堅持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重點推進六大產業和八大載體建設。以裝備制造業為主體的先進制造業發展提速,核電裝備、電氣機械等一批項目取得新進展,珠三角汽車產業集群快速壯大,轎車產量首次躍居全國第一,龍穴造船等大型造船基地建設穩步推進。省市共建先進制造業基地14個,新增省級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11個。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2.2萬億元,增長15%。電子信息產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811億元,增長17.6%。液晶平板顯示產業快速發展,我省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液晶電視模組制造基地。數字家庭產業化步伐加快。物流、會展、電子商務、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創意產業蓬勃興起,旅游創匯和入境旅游人數居全國第一。海洋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能源、原材料等基礎產業建設成效明顯,湛江千萬噸鋼鐵項目、臺山核電獲得國家批準開展前期工作,中海油惠州1200萬噸煉油、陽江核電等項目穩步推進。家電、紡織服裝、陶瓷建材等傳統產業通過技術改造,產業競爭力得到提升。淘汰落后水泥產能2500萬噸,提前完成國家下達我省“十一五”期間的任務。關停和淘汰落后鋼鐵產能550萬噸、小火電300萬千瓦以上。單位生產總值和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持續下降,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分別下降5.58%和5.28%,超額完成年度減排任務。節約集約用地取得新突破,正式啟動省部合作共建節約集約用地試點示范省工作。

    ———農業農村經濟平穩發展,現代農業建設加快推進。全面落實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等政策,糧食生產在大災之年保持穩定,農業增加值增長3.7%,特色農業、畜牧業、漁業加快發展,農業結構與布局進一步優化。建設現代標準農田125萬畝,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推動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現代農業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扎實開展。新增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3家、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區30個,191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帶動農戶216萬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增加到2095家。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村莊規劃進展順利,農村沼氣建設步伐加快,完成農村公路路面硬化約1萬公里,所有行政村實現村村通寬帶互聯網。254萬農村人口飲用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完成北江大堤加固達標工程,樂昌峽水利樞紐等工程加快推進。成功舉辦第二屆廣東農博會。

    ———自主創新取得重要進展,核心競爭力有新提升。科技綜合實力和區域創新能力得到提升,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技術標準戰略、名牌帶動戰略成果豐碩,發明專利授權量躍居全國第一,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中國世界名牌產品數量穩居全國首位,創建區域國際品牌試點取得新進展。省部產學研合作全面推進,產學研創新聯盟、產學研結合示范基地分別增至24個和112個。全國重點大學與我省地級以上市和企業共建研究院、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分支機構近200家,開展合作項目6000多項。啟動企業科技特派員行動計劃。推進粵港關鍵領域聯合攻關。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在節能減排、數控裝備、微電子等領域的重大共性技術和核心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設立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重大科技成果登記數達1278項,獲國家級科技獎勵成果30項,獲獎項目數為歷年最多,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達184.8億元。

    ———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加快推進,區域經濟布局得到優化。制定實施《關于推進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決定》及配套文件,編制產業轉移區域布局總體規劃,以競爭方式安排資金擇優扶持省示范性產業轉移工業園。實現東西北地區銷售電價區域同網同價。已認定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29個,園區基礎設施和產業建設顯著加強,成為推動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的重要載體。創新勞動力培訓轉移工作機制,組織實施一戶一技能、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全民職業技能提升三大計劃,共組織農村勞動力免費技能培訓58.5萬人。在城鎮就業的本省農村勞動力新增99.1萬人,增長14.1%,外省農民工人數有所減少。東西北地區發展速度加快,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增強。山區市和粵東地區工業、投資、消費和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四項指標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粵西地區臨港重化工業發展勢頭良好。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升級步伐加快,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突出,整體實力進一步增強。成功舉辦第五屆山洽會和首屆粵東僑博會。

    ———外經貿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粵港澳合作深入開展。對外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主導作用增強,對東盟、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出口快速增長。鼓勵引導加工貿易企業延伸產業鏈、創建自主品牌、擴大內銷,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加快,增值率提高到67.7%。利用外資質量提升,全省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192億美元,其中服務業占37.2%。境外生產加工基地建設和資源能源開發合作有新進展。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灣保稅港區建設順利推進。實施對港澳服務業開放先行先試政策取得突破,廣深港鐵路客運專線、港珠澳大橋、對珠澳供水水源工程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或前期工作積極推進,社會民生合作得到加強。粵臺經貿交流合作繼續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取得新成果。與東盟地區的經貿技術合作交流深入開展。外事、僑務、口岸等工作扎實推進。成功舉辦第五屆中博會和第四屆廣東國際旅游文化節。

    ———各項改革繼續深化。穩步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鄉鎮機構改革試點全面完成。頒布和實施省政府第三輪第三批行政審批項目調整目錄,下放管理權限102項。大力推進投資體制改革,開展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審查,加快實施省屬非經營性項目代建制。省級財政專項資金競爭性分配取得突破,在東西北部分縣(市、區)推行了“鎮財縣管”改革。國有經濟戰略性重組取得新進展,寶鋼集團與韶鋼、廣鋼重組取得重大成果。積極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進一步提高。金融改革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廣州、珠海等城市商業銀行改革重組步伐加快,成立全省首家村鎮銀行。土地市場進一步規范。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扎實推進。價格體制改革繼續深化。配合國家編制《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并獲國務院通過。出臺鼓勵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率先實現科學發展的政策措施。

    ———抗災救災及支援抗震救災取得重大勝利。面對低溫雨雪冰凍、超強臺風、洪澇等嚴重自然災害,全省上下萬眾一心,奮力抗災救災和重建家園。中央和省共下撥救災救濟資金11.56億元,海內外各界踴躍捐贈,調集大量人力物力,有效保障受災群眾生活生產需要,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程度。“全倒戶”春節前全部住上新居。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舉全省之力支援汶川地震災區抗震救災和開展對口援建,累計捐款54.3億元,撥出款物27.9億元,救治、轉送傷病員3.2萬人,完成5.5萬套109.4萬平方米過渡安置房生產任務。全省為四川汶川和甘肅受災嚴重地區安排對口援建項目444項,援建投資46.8億元,其中奠基和已開工建設項目101項。援藏援疆援外、對口幫扶工作扎實有效。

    ———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成效顯著。公共財政進一步向民生傾斜,省級財政總支出中用于民生、提供公共服務及均衡區域公共服務水平、幫助市縣增強發展后勁的資金達852億元,占支出總額的73.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33元,增長11.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400元,增長13.8%。全省城鎮新增就業198.5萬人,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0.8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56%,就業局勢保持穩定。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保險覆蓋面持續擴大,五項社會保險基金總量約占全國的1/5。建立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推進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蓋面擴大。認真實施《勞動合同法》,著力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全面實現城鄉免費義務教育,不斷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提高6.1和1.4個百分點,高等教育規模、結構和質量協調發展。積極解決中小學代課教師待遇問題,啟動中小學教師工資福利待遇“兩相當”工作。公共文化服務不斷加強,農村基層文化網絡逐步完善,重點文化設施建設積極推進,文學藝術創作成果豐碩。廣東科學中心建成開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5.4%,籌資標準提高到每人100元以上。社區衛生服務網絡進一步完善,中醫名院名科名醫與中醫藥進社區進農村工程建設成效顯著。加強飲用水源水質保護,開展城市河段和河涌綜合整治工程,流經城市水體水質逐步改善。環保生態示范創建工作取得新進展。林業生態省建設步伐加快,全省森林覆蓋率達56.3%。文明創建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惠州、東莞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成功舉辦2008年奧林匹克科學大會,我省體育健兒在北京奧運會獲得6個項目7人次7枚金牌,打破三項奧運會紀錄,在殘奧會獲得6枚金牌,群眾體育蓬勃發展。全省低生育水平進一步穩定,完成國家下達的人口計生任務。扶貧開發力度加大,對口幫扶工作取得積極成效。民族、宗教、婦女、兒童、老齡、人防、氣象、地震、地質、統計、檔案、方志、參事、文史等工作取得新成績。

    ———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認真執行省人大及其常委會各項決議并向其報告工作,堅持向人民政協通報情況,自覺接受監督。共辦理省人大代表議案11件、建議572件,政協提案498件。加強與各民主黨派、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的聯系,充分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科學化、民主化決策機制進一步完善。基層民主繼續擴大,全省村居委會換屆選舉順利完成,村民居民自治制度不斷健全,政務、廠務、村務公開工作取得新成果。城市社區建設繼續發展。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5項、修訂8項,制定修改和廢止一批政府規章。依法行政工作扎實推進,行政復議、人民調解、法律援助工作得到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深入開展。審計、監察工作進一步強化。行政執法監督力度加大。廉政建設不斷加強,懲防腐敗體系進一步完善。認真落實信訪條例,開展領導干部大下訪和重信重訪問題專項治理活動,集中解決了一批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嚴重暴力犯罪、“兩搶一盜”等違法犯罪活動,刑事發案數減少,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嚴密防范和堅決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敵對分子和暴力恐怖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各類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受傷人數及經濟損失四項指標大幅下降。消防工作得到加強。進一步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反不正當競爭和打擊傳銷、假冒偽劣、走私販私力度加大。深入開展產品質量和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圓滿完成供應北京奧運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國防建設和民兵預備役工作加強,軍民共建工作扎實推進,全國雙擁模范城(縣)達15個、省雙擁模范城(縣)達90個,駐粵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在抗災救災中發揮了重大作用,軍政軍民更加團結。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我省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和歷史罕見的重大挑戰面前,經濟社會發展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確實來之不易。這是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全省人民齊心協力、共克時艱、奮力拼搏的結果,是在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譜寫的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時代新篇章。30年來,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解放思想為先導,結合廣東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堅持不懈地狠抓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不斷壯大經濟綜合實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堅持不懈地推進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不懈地擴大開放,以世界眼光謀劃廣東發展,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堅持不懈地改善人民生活,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良好的體制基礎和較為豐富的抵御風險經驗,為應對危機、迎接挑戰、推動新一輪大發展大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撐和保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職工,向駐粵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社會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長期關心支持我省發展的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以及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存在的產業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等深層次矛盾仍然突出,特別是受國際金融危機等國內外因素的綜合影響,又面臨一系列新困難新挑戰。主要有: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外經貿形勢十分嚴峻;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不暢,生產經營面臨很大困難;節能減排、節約集約用地任務繁重,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就業形勢嚴峻,城鄉居民增收難度加大;財政減收增支因素增多,保障和改善民生及維護社會穩定壓力增大;轉變政府機關作風任務艱巨;體制機制改革仍需加大力度等。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采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責任編輯:袁霓)

商務進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