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湖北省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午夜福利50集在线看,免费观看中日高清生活片,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免费国产99久久久香蕉

資料:湖北省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

2011年02月21日 15:56   來源:湖北日報   

 (點擊查閱更多2011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

 

    (2011年2月20日 王國生)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并請省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及2010年工作回顧

    “十一五”時期是我省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國內外復雜形勢和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全省人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在搶抓機遇中闊步前行,在迎接挑戰中砥礪奮進,勝利完成“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這五年是經濟發展提速增效,綜合實力顯著躍升的五年。全省生產總值在2005年6520億元的基礎上,2010年達到15806億元,五年增長1.42倍,實現了年增長由一千億到兩千億的跨越。人均生產總值超過4000美元,從中等收入偏下階段進入中等收入偏上階段。財政總收入從728億元增加到1919億元,年均增長21.4%,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突破1000億元,年均增長21.9%。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達到2.18萬億元和1.46萬億元,增長超過1.5倍。

    這五年是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要進展的五年。投資、消費、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協調性增強,三次產業結構趨向合理,二三產業比重由83.4%提高到86.4%,糧食實現連續7年增產,規模以上工業增長保持20%以上的速度,七大支柱產業營業收入過千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超過1700億元,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第八位。金融、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縣域經濟活力增強,在全省經濟中的比重和增長貢獻率接近60%。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五年累計降低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控制目標。

    這五年是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加快形成,總體發展戰略不斷完善的五年。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取得實質性進展。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重大改革創新試點獲國務院批準。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分別于2007年、2008年、2009年啟動,構成了事關長遠、覆蓋全省的“兩圈一帶”總體發展戰略和推動湖北科學發展的重要載體。

    這五年是基礎設施建設強力推進,區位優勢更加凸顯的五年。201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突破1萬億元,達到10803億元,相當于“十五”期間5年的投資總和;“十一五”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累計超過3.2萬億元,年均增長29.6%。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建成并投入運營,后續規劃開始實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及漢江中下游治理工程加快推進;全國第一條特高壓電力通道建成運行;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3673公里,居全國第六位,各市州實現高速通達;鐵路總運營里程達到3300公里,湖北率先進入高鐵時代;天河機場年客流量突破千萬人次;武漢新港成為億噸大港。湖北正在由“九省通衢”向“九州通衢”跨越。

    這五年是社會事業加快發展,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的五年。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605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5831元,年均分別增長12.8%和13.5%。新增城鎮就業352萬人,轉移農業勞動力244萬人。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事業全面發展。

    五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積極應對各種挑戰,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和嚴重自然災害挑戰中,堅持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首要任務。一是搶抓機遇擴大投資,實現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計劃目標、超全國增幅。2010年民間投資同比增長43.1%,占全省投資總額的53.2%,爭取中央投資占當年中央投資總規模的5%以上。

    二是挖掘消費需求潛力,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斷增強。201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19億元,比2005年增長1.3倍。三是努力提升要素保障能力,發展環境得到有效改善。新增高速公路2024公里,“四縱四橫一環”高速公路網基本形成;武廣高鐵、合武專線、武九快速相繼建成運營;長江航道、船舶、港口建設順利推進。能源生產能力顯著增強,新增電力裝機(不含三峽工程)1325萬千瓦,增長75%;建成蘭—鄭—長成品油管線、西氣東輸二線和川氣東送天然氣管線。

    (二)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著力培育新的增長點。堅持一手抓壯大規模,一手抓調整結構,始終把調整優化結構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制定并落實全省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方案,工業競爭力顯著提升。“千億元產業發展計劃”全面超額完成,其中汽車產業超過3千億元,鋼鐵、石化、食品、裝備制造產業超過2千億元,電子信息、紡織產業超過千億元。銷售收入過百億元企業達到26家。制定出臺支持政策,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10.8%,工業實現利潤和稅金年均分別遞增29.2%和22.1%。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2010年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894億元,比2005年增長1.2倍。武漢市江漢區國家首批服務業發展示范試點工作全面推進;金融業增加值增長3.2倍;旅游業年總收入超過1400億元,年均增長25.3%;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650億元,年均增長27%。

    (三)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認真落實中央強農惠農政策,徹底取消農業稅等稅費,為農民減負32億元。全省涉農專項資金五年支出達到2620億元,其中四項直補資金192億元。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糧食總產達到2316萬噸,淡水產品、油菜籽產量居全國第一。以實施“四個一批”工程帶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產值過10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達到25家,產值過50億元的農產品加工園達到6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超過4000家。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全面完成列入國家規劃的656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完成60處大型排澇泵站更新改造任務,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141萬畝。投入百億元以上,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工程。加強農村公路建設,新增通村瀝青水泥路10.4萬公里。共解決1621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扎實開展仙洪試驗區等多層次的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試點,農村面貌發生深刻變化。

    (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推進城鎮化。從完善規劃、改革試驗、體制創新、部省合作以及搭建投融資平臺等方面著手,大力推進“兩圈一帶”戰略的具體化和項目化。75個國家部委機構與我省簽訂合作協議或備忘錄,一批改革發展試點及項目落戶我省。武漢城市圈五個一體化、城際鐵路、鄂西圈十大旅游景區、環“一江兩山”交通沿線生態景觀等重點工程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基本形成了以“一主兩副”為依托,以其他設區城市和縣城、中心鎮為基礎的城鎮化發展格局,全省城鎮化率達到47%。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城市供水普及率達到97.5%。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縣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分別增長24.1%、26.8%,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共解決200萬人的溫飽和脫貧問題,完成4385個重點貧困村扶貧整村推進任務,扶貧搬遷5萬戶16萬人,培訓轉移25.8萬名貧困勞動力。順利完成丹江口庫區移民外遷任務。

    (五)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著力構建“兩型”社會。

    狠抓節能減排,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降幅超過30%,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減排完成國家下達任務的150%。環境保護專項治理成效顯著,五年共關停產能落后的企業(生產線)715家,關停小火電機組121萬千瓦,20萬千瓦級以上火力發電機組全部實現脫硫。全省建成污水處理廠107個,日處理能力達到528萬噸,基本實現縣縣建成污水處理廠目標。青山-陽邏-鄂州和荊門循環經濟區建設進展順利,黃石、大冶、潛江、鐘祥等資源枯竭城市轉型試點全面啟動,一批生態工業園區、再生資源基地加快建設。6縣(市)獲得“國家首批綠色能源示范縣”稱號。大力推進生態工程建設,全省森林覆蓋率由31.1%提高到38.4%。

    (六)深化改革開放,不斷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大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任務基本完成,國有中小企業改制面達到97.2%,省直機關企業脫鉤改制順利推進。省出資企業改革重組取得重大成果,聯合發展投資公司等五大省級國有投融資平臺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相繼建立并投入運營,武重、武鍋、三環等一批國有企業通過改革重組和自主創新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農信社改革和新型農村金融組織試點取得突破,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順利改制。境內外上市公司總數84家,居全國第八位。武漢區域金融中心建設步伐加快,引進設立全國性金融后臺服務中心17家,設立銀行、證券、保險法人機構192家。光谷技術產權交易所掛牌運行。農村綜合配套改革不斷深入,農村公益性服務“以錢養事”新機制逐步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進。全面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財稅體制、金融體制、收入分配制度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穩步推進。

    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進出口總額達到259億美元,其中出口144億美元;一系列大型經貿和對外交流活動成果豐碩,已有87家世界500強企業來我省投資,累計實際利用外資369億美元;對外經濟合作累計完成營業額84.6億美元。美國、韓國相繼在漢設立領事館,成功承辦中俄印三國外長會晤。國家級開發區增至7家。積極承接沿海產業轉移,2010年引進省外資金超過1700億元。“市場主體增量行動”成效顯著,2010年底,全省有各類市場主體187萬戶,比2005年增加58萬戶,其中企業增加近14萬戶。

    (七)全面發展社會事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教師績效工資制度和校舍安全工程相繼實施,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顯著提高,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適應性明顯增強,高等教育質量提高、優勢進一步鞏固,貧困學生資助體系逐步完善,助學貸款發放量連續6年居全國第一,城鄉居民受教育年限進一步提高。人才資源總量達到580萬人,新增高技能人才65萬人,勞動者創業能力穩步提升。投入109億元用于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為城鄉居民免費提供9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97個農村縣(市、區)全部實施新農合制度,參合率達到97.4%。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建設順利推進,實施血吸蟲重疫區“整縣推進、綜合治理”效果明顯。全面做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控制人口和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取得積極成效。

    省政府通過集中財力辦實事的方式,集中解決了一批重大民生問題。把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大力推進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制度,加強工資支付等權益保障工作,推動建立和諧勞動關系。幫助城鎮失業人員就業再就業181萬人,其中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再就業68萬人。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和提高保障標準。基本養老、失業、基本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參保總人數達到4194萬人次,比2005年增加1倍多。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連續5年上調,2010年達到月人均1227元;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26個縣(市、區)開展試點。基本醫療保障實現城鄉全覆蓋;大病醫療救助35萬人次,臨時救助城鄉困難群眾近400萬人次。常年生活救助對象達到360萬人,城市低保規模穩定在140萬人左右,農村低保保障對象達到200萬人,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60%。新增廉租住房保障42.7萬戶,經濟適用房保障16.7萬戶,改造農村特困戶危房19.4萬戶。

    (八)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加快構建和諧湖北。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涌現了一批新時代的英雄群體和模范人物,形成了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的“湖北群星現象”。成功舉辦第八屆中國藝術節等一批大型文化傳播和交流活動,順利建成琴臺大劇院、省博物館新館等標志性文化工程,城鄉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進一步豐富,哲學社會科學和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進一步繁榮。我省運動員參賽北京奧運會、廣州亞運會取得優異成績。成功舉辦第十三屆省運會、兩屆世界傳統武術節、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全民健身活動普遍開展。

    以建設法治政府為目標,深入推進責任政府、誠信政府、廉潔政府、高效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建設,各級政府執行力和公務員能力建設得到加強。認真執行省人大及其常委會各項決議并向其報告工作,主動與省政協協商討論重大事項,自覺接受監督,五年共辦理省人大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2490件,省政協委員建議案、提案3242件;向省人大常委會提出制定或修訂地方性法規議案43件。加強軍隊、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建設,做好“雙擁”工作,積極開展軍民共建活動。密切聯系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團體,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和建議。擴大基層民主,完善政務、廠務、村務公開,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制定實施《法治湖北建設綱要》,出臺省政府規章56件,修改或廢止省政府規章82件。順利完成“五五普法”,民主法制建設全面推進。認真實施行政許可法等法律法規,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明確執法主體,規范執法行為。積極排查化解社會矛盾,妥善處理各類群體性事件,維護社會穩定;深入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積極創建平安湖北;加強應急管理、安全生產和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強化審計、監察、行政復議工作,開展以工程建設等領域為重點的源頭治理,認真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廉政建設不斷加強。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省、市、縣政府機構改革全面完成。依法加強宗教管理,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局面不斷鞏固。參展上海世博會、對口援建四川漢源縣、支援青海玉樹和甘肅舟曲抗災、新一輪援疆援藏等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對臺、外事僑務、婦女兒童、人民防空、招投標管理、科協、統計、保密、檔案、測繪、氣象、地震、水文、參事、文史、方志、機關事務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新的進展。

    各位代表,剛剛過去的2010年,我們積極應對近十年來最嚴重的洪澇災害,統籌做好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調整經濟結構、加強通脹預期管理等各方面工作,鞏固和擴大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保持了經濟社會良好發展態勢,省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主要預期目標全面完成。初步核算,全省生產總值增長14.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3.6%,化學需氧量排放下降1.16%,二氧化硫排放下降1.7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9%,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24.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5.8%,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2.9%,城鎮新增就業6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18%。人口自然增長率4.31‰。2010年目標的全面完成,既實現了“十一五”規劃的圓滿結局,又為“十二五”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十一五”的五年,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群眾得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五年的風雨歷程,譜寫了荊楚大地發展史上的華麗篇章;五年的輝煌成就,標志著湖北發展進入新的起點、跨入新的階段。“十一五”時期的成就來之不易,是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正確領導和科學決策的結果,是全省人民奮力拼搏、社會各界鼎力支持的結果,是歷屆省委、省政府長期“打基礎、管長遠”成效積累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和有效監督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向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鄂部隊、武警官兵,向關心支持湖北建設發展的中央在鄂單位、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及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五年的成就令人振奮,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條,就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斷加深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湖北省情的認識,切實提高駕馭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湖北特色的振興崛起之路。工作中我們深切體會到:必須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緊緊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把中央精神和湖北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找準著力點和突破口,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必須搶抓發展機遇,創新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堅持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增強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必須具備全球視野和辯證思維,善于從戰略上謀劃湖北的發展,對事關長遠的重大問題進行系統設計和周密部署,著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必須依靠改革創新破解發展難題,加強重點領域建設,推動薄弱環節發展,著力緩解生產要素瓶頸制約,不斷改善發展環境,增強發展后勁;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充分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形成共克時艱的強大合力和爭先進位的良好氛圍。

    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當前我省經濟社會生活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在綜合實力上,經濟總量還不夠大、市場主體還不夠多不夠強,周邊省市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我省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在經濟結構上,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然突出,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日益明顯,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工業集約集聚程度還不高,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在體制機制上,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深層次矛盾仍未消除,科技與經濟結合還不夠緊密,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在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上,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生、居民住房、公共服務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仍然較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還不夠快,改善城鄉困難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任務還很重。在政府自身建設上,思想解放不夠、工作落實不力、服務效率不高、為政不勤不廉的現象仍然存在。對于這些問題,我們一定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采取切實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

    “十二五”時期,是湖北發揮優勢、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是加快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根據《中共湖北省委關于制定湖北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我們編制了《湖北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以下簡稱《綱要草案》),提請大會審議。

    “十二五”時期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四中、五中全會以及省委九屆九次全會、省委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為重點,以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創新為動力,以提高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推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今后五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取得明顯進展。經過全省人民的共同奮斗,使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綜合競爭力顯著提高,在全國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圍繞上述總體目標,《綱要草案》從經濟發展、科技教育、資源環境、人民生活等四個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30個具體目標,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指標體系。這一指標體系,從我省基本省情和發展階段性特征出發,力求體現科學發展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本質要求。

    “十二五”時期,我們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和發展機遇,更加奮發努力,積極推進跨越發展、轉型發展、創新發展、統籌協調發展,努力開創湖北科學發展新局面。重點做到“六個突出”:

    ——突出跨越,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堅定不移地把跨越式發展寫在湖北“十二五”發展的旗幟上,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在結構調整中提升水平,在做大總量中增強實力,在科學發展中富民強省,著力提高綜合競爭力,提升湖北在中部和全國的經濟地位。在著力提高質量效益的前提下,地區生產總值從1.5萬億元增加到2.5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從4000美元增加到6000美元,實現投資規模從1萬億元到2萬億元的跨越,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從1千億元到2千億元的跨越。基本建成中部乃至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現代物流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成為中部地區經濟要素富集、充滿創新活力的區域,中部地區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平臺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增長極,在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改革創新等方面走在前列,自主創新示范功能、對外開放服務功能、“兩型”社會建設引領功能明顯增強,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作出更大貢獻。

    ——突出轉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以調整結構為核心的經濟發展轉型,實現科學發展與轉型發展的有機統一。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進一步發展先進制造業,大力培育發展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全面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推動電子信息、汽車、石化、裝備制造、食品5大產業年主營收入跨越5000億元,新興產業產值力爭突破萬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15%。扎實推進“生態湖北”建設,全省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分別比“十一五”期末降低16%、17%。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完善科技創新支持政策,推進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全省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以上。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做強武漢城市圈,做大“宜荊荊”、“襄十隨”城市群,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由6個增至15個左右,城鎮化率達到52%以上。

    ——突出支點,全面實施“兩圈一帶”總體戰略。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是黨中央對湖北發展的科學定位,我們要為之不懈奮斗。實施“兩圈一帶”戰略是構建重要戰略支點的有效載體,必須切實抓好。深入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繼續大力推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科技支撐、產業發展、城鄉統籌、節約集約用地、財稅金融、對內對外開放、行政管理等方面體制機制創新,加快圈域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城鄉建設、區域市場、生態環保一體化進程。充分發揮武漢龍頭作用,提升核心競爭力,鞏固中部地區中心城市地位。全面推進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加快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形成輻射圈內外的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以“一江兩山”為龍頭、“十大核心景區”為重點,大力實施旅游開發、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努力建成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堅持新型工業化與城鎮化結合,實施特色發展,形成一批優勢工業、現代農業和特色生態產業集群,推動圈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加快推進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以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宜昌三峽現代物流中心和黃石鄂東組合港建設為重點,加快沿江主要港口、航道及配套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標準化、專業化運輸船舶,建設沿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一批沿江產業區,構建沿江產業密集帶。加快沿江重要節點城市建設,發展沿江城鎮帶。促進兩圈互動、圈帶聯動,形成“一線串珠、雙輪驅動”的區域發展新格局。積極推進大別山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和湖北武陵山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建設,采取特殊政策措施,促進革命老區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突出創新,不斷加大改革開放力度。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大力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基本形成有利于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體制機制。放膽、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制定民營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落實和完善鼓勵、支持、引導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尊重企業和企業家,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努力把湖北建成全國發展軟環境最優的地區之一。更加積極主動地實施開放先導戰略,敢開放、真開放、先開放、全開放。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強化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工作,不斷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

    ——突出共享,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把發展社會事業和保障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推進,逐步實現“住有所居”。文化強省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以多辦利民惠民實事為載體,滿足多樣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突出統籌,全面做好政府各項工作。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十二五”發展中的各類重大關系,把握全局,統籌謀劃,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分步推進,重點突破。統籌處理城鄉關系,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統籌處理經濟與社會發展關系,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關系,在謀劃長遠發展中立足當前發展,在抓好當前發展中為長遠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統籌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在合理有效配置資源中,更好地發揮市場基礎性作用和政府調控作用。統籌推進行政綜合執法,加大行政監督、審計監督和問責力度,積極推進依法行政。加強國防建設,支持軍隊現代化建設,促進國防科技工業發展,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

(責任編輯:韓茜)

商務進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