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安徽省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午夜福利50集在线看,免费观看中日高清生活片,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免费国产99久久久香蕉

資料:安徽省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

2011年01月19日 15:43   來源:安徽日報   

 (點擊查閱更多2011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

 

    (2011年1月18日 王三運)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并請省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搶抓機遇加速崛起的奮進歷程

    2010年,全省人民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凝心聚力,攻堅克難,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全力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鞏固擴大了經濟回升向好的勢頭,圓滿完成了省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經濟增長速度效益同步提高。初步核算,全省生產總值12263.4億元,增長14.5%。財政收入2063.8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149.4億元,均增長3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843.1億元,增長62.7%。

    ——城鄉居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8元,增長12.1%,農民人均純收入5285元,增長17.3%。城鎮新增就業54.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擴大內需成效明顯。固定資產投資突破萬億元,達11849.4億元,增長33.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51.5億元,增長19.2%。進出口總額242.8億美元,增長54.8%。

    ——節能減排目標全面實現。預計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36%以上,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2%,二氧化硫排放量在提前一年完成目標任務的基礎上,控制和消化當年新增量。

    一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千方百計鞏固回升基礎,保持經濟發展向好勢頭。準確把握宏觀形勢,堅持和完善應對危機以來各項政策措施,有效促進了經濟穩健運行和持續較快發展。堅持不懈擴大有效投入,深入謀劃實施一批事關全局和長遠發展的大項目,安慶石化煉化一體化、馬鋼動車組車輪鋼及精品車輪、銅陵有色銅冶煉升級、合肥熔盛重工挖掘機、三安光電、淮南煤化一體化、志高文化科技動漫產業園、中國(宣城)文房四寶產業園等項目啟動建設。京滬高鐵安徽段、寧安城際鐵路、馬鞍山長江公路大橋、彩虹高世代玻璃基板、蕪湖信義光伏玻璃、阜陽汽貿物流園等項目扎實推進。奇瑞整車換型改造、京東方六代線、樂凱光學薄膜、青阜復線三期、皖北煤電錢營孜煤礦等項目如期建成。進一步落實擴大消費政策,大力開拓城鄉市場,家電、汽車下鄉和以舊換新產品銷售量居全國前列,家電下鄉補貼兌付率全國第一。多措并舉促進外貿穩步發展,進出口總額比金融危機前2008年增長18.8%。加強物價調控監管,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1%,總體保持穩定。加大經濟運行調節和企業發展幫扶力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3.6%。加強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貸款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直接融資500.3億元,增長26%,新增上市公司7家,農村銀行機構數居中西部第一,區域性金融后臺中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第二,不斷強化自主創新,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把自主創新作為調整經濟結構的中心環節,加快推進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和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建設,企業主體、創新載體和產學研一體建設明顯提速,科技、產業、人才和改革成果加速涌現。強化了試驗區部際協調機制,爭取到國家新的政策支持。合蕪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帶獲準建設,蕪湖、蚌埠高新區升格為國家級高新區,國家級創新型試點企業數、高新技術企業數和質檢中心數均居中部首位,組建13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新建11家首批省級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設立13支創業(風險)投資基金,獲授權專利16012件,增幅居全國第一,世界最大規模全通型量子通信試驗示范網開工建設。加快培育電子信息、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公共安全等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全面落實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大力發展家電、汽車等優勢產業,投入技改資金1200億元,改造提升鋼鐵、煤炭、水泥等傳統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旅游業收入增長20%以上。全力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積極推進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和483項減排重點項目,關停火電機組25萬千瓦,淮河、巢湖等重點流域主要污染物減排達到國家考核要求。

    第三,搶抓產業加速轉移機遇,深入推進對內對外開放。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獲批實施,是我省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我們迅速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機制,強化宣傳推介,狠抓推進落實,示范區建設組織架構、政策體系和空間布局初步形成。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與國家17個部委簽署合作共建協議,強化規劃引領,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江北、江南產業集中區建設快速啟動。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著力重點,示范區品牌效應和搶灘效應加速顯現。全省實際利用外資57.2億美元,增長20.4%,引進省外資金6863.7億元,增長47.9%,其中示范區分別占76.2%和72.5%,新增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個、出口加工區1個、對外開放口岸1個。參與長三角發展合作取得新突破,皖江示范區規劃與長三角規劃聯動實施機制初步形成,滬蘇浙皖共同推進皖江示范區建設合作框架正式建立,合肥、馬鞍山成為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成員,合肥納入與滬寧杭一并規劃、重點建設的“1—2小時交通圈”。精心組織徽商大會、自主創新要素對接會、香港經貿交流會等一系列重大活動。創造性地開展與央企、民企合作發展,開工央企項目205個,實際完成投資1190.6億元,與全國知名民企簽訂合同項目2169個,投資10594億元。大力開拓國際市場,對外投資8.1億美元,增長13.9倍,總額由上年全國第24位躍居第7位。

    第四,強力推動皖北振興,促進區域統籌協調發展。把加快皖北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密集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深化結對合作機制,推動產業園區共建,積極開展“百家民企進皖北”、國企與皖北項目對接等活動,皖北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經濟發展明顯提速,主要指標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進一步加快合肥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大力推進合肥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突出提升皖江城市帶綜合競爭力,積極爭取并全面啟動黃山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市工作,加快建設皖南國際旅游文化示范區和皖北、皖西、環巢湖旅游區。加大對革命老區、山區、庫區、沿淮行蓄洪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扶持力度,減少貧困人口40萬。

    第五,進一步夯實農業基礎,大力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發放涉農補貼146.3億元,增長21.2%。扎實推進糧食生產“三大行動”,啟動新一輪小麥高產攻關,戰勝多重自然災害,糧食總產616.1億斤,再創歷史最好水平。實施畜牧業升級計劃、水產跨越工程和新一輪“菜籃子”工程,農業產業化“532”提升行動提前完成,銷售收入超10億元龍頭企業40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凈增1040家,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增長44.5%。新農村建設省級示范村、鎮分別達1930個和202個,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5580個,完成新型農民培訓55.9萬人。農業保險基層服務網絡基本覆蓋全省。全面完成國家規劃內295座大中型和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實施淠史杭等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連續12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被國家列為整體推進農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設省。進一步規范和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扎實開展陽光村務工程,健全村級組織運行經費保障機制,全面推進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和“惠民直達工程”試點,深化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深入推進。

    第六,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積極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扎實推進基層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益性管理體制和新型運行機制全面建立,在全國率先實現基本藥物制度基層全覆蓋,基本藥物實行集中采購、統一配送,“零差率”銷售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價格平均下降50%左右,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積極穩妥推進。制定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我省被國家確定為省級政府統籌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產權多元化進程加快。出臺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36條意見,凈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491家,民間投資7512.9億元,增長45.9%。進一步擴大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扎實推進擴權強鎮試點工作,完善省直管縣和鄉財縣管體制,縣域經濟呈現加速發展的良好態勢。

    第七,激發文化發展活力,加快文化強省建設步伐。在全國率先完成文化體制改革重點任務,所有市縣成立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省市縣三級電臺、電視臺全部合并組建新的廣播電視臺,229家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等建設超額完成任務。上海世博會安徽周“盛世徽韻”精彩紛呈,安徽館成為三大熱門地方館之一,第三屆中國農民歌會進一步彰顯國家級文化品牌效應,電影《第一書記》等一批精品力作在全國產生熱烈反響。高度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進一步繁榮。成立安徽省文化產權交易所和版權交易中心,省演藝集團、廣電傳媒集團正式組建,出版、發行集團蟬聯全國文化企業30強。動漫產量居全國前列,文化產品與服務輸出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文化產業增加值五年平均增長30%以上。

    第八,全面發展社會事業,著力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堅持優先發展教育,進一步提高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標準,加固改造1108萬平方米中小學校舍,扎實推進平安校園專項行動,高考錄取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提高到67.3%和80%,實現歷史性突破,加快職教大省建設步伐,出臺建設高等教育強省若干意見,高等教育質量工程成效顯著。加強城鄉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9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6%。大力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5‰以內,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勢頭得到遏制,認真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成功舉辦第四屆全國體育大會和第十二屆省運會,我省健兒在廣州亞運會上奪得11金4銀7銅,獎牌總數居中部第一。認真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團結、宗教和睦局面繼續鞏固,少數民族鄉村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外事、僑務、港澳臺、檔案、地方志、參事文史工作不斷加強,地震、氣象、地質、測繪、防災減災工作扎實推進,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和紅十字事業取得新的進步和發展。

    第九,持續保障改善民生,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把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在財政支出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將更多資金向民生領域傾斜,全年民生投入1096億元,占財政支出42.4%,地方新增財力80%用于民生。實施33項民生工程,投入345億元,增長35.8%。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已有1300萬農業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保持全國先進水平。加大勞動者權益保護,落實上調后的最低工資標準。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669.5萬人、1529.4萬人和384萬人,首批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參保人數達349.4萬人。社會救助整體合力不斷增強,城鄉低保、五保集中供養、大病醫療救助和孤兒救助等工作加快推進。 20.9萬戶城市低收入家庭享受廉租房保障,完成城市及國有工礦棚戶區住房改造22.6萬戶、農村危房改造4.3萬戶。實施采煤塌陷區村莊搬遷應急工程建設,惠及25.7萬人。扎實推進“平安安徽”建設,嚴密防范、嚴厲打擊各類犯罪活動,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人民群眾安全感逐年上升。完成“五五”普法任務,加強信訪工作創新,完善法律援助,健全應急處置機制,產品質量和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力度持續加大,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克服海拔高、有效工期短、施工難度大等困難,提前一年完成援建松潘任務。扎實做好援疆援藏工作。國防動員、人民防空和雙擁優撫工作進一步加強,駐皖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和民兵預備役人員在抗災救災、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我們高度重視政府自身建設,扎實開展學沈浩創先爭優活動,不斷提高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堅持依法行政,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創新,加大效能建設力度,市縣(區)政府機構改革任務全面完成,鄉鎮機構改革深入推進。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進一步密切與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聯系,認真聽取各方面意見和建議,辦理人大代表建議750件、政協委員提案849件。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8件,制定、發布省政府規章4件。深入推進政務公開,支持鼓勵網絡問政。充分發揚民主,凝聚各方智慧,精心編制“十二五”規劃。嚴格貫徹落實《廉政準則》,強化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政風建設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

    過去一年的成績令人振奮,“十一五”發展已載入安徽現代化建設的史冊。回首極不平凡的“十一五”,我們成功戰勝歷史罕見自然災害的重大挑戰,有效應對百年不遇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經受住了復雜多變宏觀環境的嚴峻考驗。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安徽省委的堅強領導下,我們以胡錦濤總書記兩次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搶抓國家促進中部崛起和擴大內需等重大機遇,全面實施六大戰略,強力推進“861”行動計劃,創造性地謀劃建設皖江示范區、合蕪蚌綜合試驗區和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突出加快皖北振興,勝利完成“十一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

    這五年,是我省經濟發展實現重大跨越,綜合實力明顯提升的五年。全省生產總值由5350.2億元增加到12263.4億元,連跨7個千億元臺階,提前一年實現萬億元目標,年均增速達13.4%。財政收入由656.5億元增加到2063.8億元,增長2.1倍。人均生產總值由1054美元提高到近3000美元,與全國相對差距縮小。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

    這五年,是我省堅持調整經濟結構,自主創新引領作用日益凸顯的五年。工業增速連續五年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工業化率由34.3%提高到43.7%,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創歷史新高,工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5%以上。自主創新戰略平臺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奇瑞成為自主創新的一面旗幟,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涌現,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增長2倍,專利授權量增長7.3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3.8倍。家電、汽車等產品產量穩居全國前列,金融、旅游、物流等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預計單位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20%以上,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計分別下降6.5%和5.7%,縣縣建成污水處理廠目標提前三年實現,森林覆蓋率達27.5%,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

    這五年,是我省“三農”工作扎實有力推進,城鄉區域統籌發展的五年。全省財政“三農”投入累計2650億元,年均增長30.4%。糧食產量連續5年創歷史新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2%,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3687.1億元。124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防汛抗旱減災效益明顯,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成績顯著。新農村建設成果豐碩,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城鎮化率由35.5%提高到43%以上。中心城市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合肥經濟圈聯動發展成效凸顯,皖江城市帶增長勢頭強勁,皖北經濟增速快于“十五”時期3個百分點以上,皖南旅游綜合競爭力明顯提高。一批經濟強縣快速崛起,縣域經濟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邁入持續快速發展軌道。

    這五年,是我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的五年。固定資產投資累計36550億元,增長3.6倍,是改革開放以來投入最大的時期。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由1501公里增加到2929公里,建成“村村通”公路6萬公里,以快速客運鐵路為重點的大規模鐵路建設全面鋪開,港口吞吐能力達3.6億噸,機場建設加速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進一步確立。 14項治淮骨干工程全面完成,淮北大堤保護區、蚌埠和淮南城市防洪標準提高到百年一遇。覆蓋全省的第三代移動通信網基本建成,光纖通信線路、電話、互聯網通達所有行政村。

    這五年,是我省改革開放取得重大突破,動力活力不斷增強的五年。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全面完成,事業單位改革穩步實施,基層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和文化體制改革走在全國前列,農村綜合改革向縱深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省屬國有及控股企業資產規模達6735億元,效益質量明顯提升,非公有制經濟比重由49.5%提高到57%以上,地方金融體系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存貸款余額雙雙超萬億元。利用省外資金由801億元增加到6863.7億元,實際利用外資累計205億美元,是“十五”時期的3.8倍,24家境外世界500強企業新落戶我省,企業“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國際友城新增16對。

    這五年,是我省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社會建設全面加強的五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3.3%和14.9%,均為“九五”以來最好水平。五年城鎮新增就業252.6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22.6萬人,困難群體就業26.2萬人。開創性實施民生工程,累計投入853.8億元,惠及6000多萬城鄉居民。歷史性地實現社會保障制度向農村延伸,五項社會保險制度全面實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城鄉全覆蓋。突破性地邁出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新步伐,全面實行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基礎教育普及程度顯著提高,完成高等教育“雙百”工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基本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日益完善。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社會和諧穩定局面進一步鞏固。

    “十一五”的五年,是科學發展觀在江淮大地生動實踐的過程,是綜合實力提升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群眾得益最多的一個時期,標志著安徽進入了厚積薄發、加速崛起的重要階段。五年來,我們砥礪奮進、風雨前行,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大臺階,譜寫了安徽發展史上光輝燦爛的壯麗篇章。成績令人振奮,經驗彌足珍貴。實踐充分表明,只要我們始終堅持中央精神與安徽實際緊密結合,不斷深化省情認識,就能探索出符合時代要求、具有安徽特色的崛起之路;只要我們始終堅持尊重客觀規律與積極主動作為緊密結合,努力提高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就能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只要我們始終堅持全面擴大開放與增強內生動力緊密結合,切實增強機遇意識和戰略思維,更加重視戰略平臺打造,就能為跨越崛起注入強大動力;只要我們始終堅持率先發展與協調發展緊密結合,持續加大區域統籌力度,更加注重皖江崛起和皖北振興的互動發展,就能拓展又好又快、協調發展的廣闊空間;只要我們始終堅持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著力加強社會建設,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就能把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只要我們始終堅持優化政治生態與形成發展合力緊密結合,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能在全省上下匯聚成一心一意謀發展、凝心聚力促崛起的強大力量。

    各位代表!

    五年的開拓奮進,五年的輝煌成就,奠定了科學發展、全面轉型的堅實基礎,開啟了加速崛起、興皖富民的嶄新局面。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安徽省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6800萬江淮兒女團結奮斗、頑強拼搏的結果,是幾大班子歷屆歷任老同志打下堅實基礎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和歷任老同志,向駐皖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關心、支持安徽現代化建設的中央各部門、兄弟省市區和海內外友好人士,向在皖創業的境內外投資者和建設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前進道路上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礎仍不穩固,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解決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新興產業發展不足、服務業比重偏低、城鎮化步伐滯后、區域發展不平衡和居民收入水平總體不高等問題,還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務艱巨,在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征地拆遷、食品藥品安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社會管理體制亟待創新,公共資源配置不盡合理,安全生產、維護社會穩定還有不少隱患和問題。同時,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完全到位,一些部門思想解放不夠、工作作風不實、執行落實不力,少數干部的群眾觀念淡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比較嚴重,腐敗現象還時有發生。對此,我們一定高度重視,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實加以解決,絕不辜負全省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科學發展全面轉型的關鍵時期

    加速崛起的安徽已站在繼往開來新的歷史起點,邁入了一個大有可為的黃金發展期,我們既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嚴峻的挑戰。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安徽區域優勢、資源優勢和市場優勢進一步凸顯,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這一時期,我省工業化城鎮化將進一步加快,長期大規模投入效應不斷釋放,自主創新和承接產業轉移戰略平臺作用日益顯現,必將為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注入強大的內生動力。同時必須看到,宏觀環境錯綜復雜,影響經濟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結構性、體制性、可持續性矛盾依然突出,實現又快又好轉型和又好又快發展的任務艱巨而繁重。今后五年,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關鍵時期,是工業化城鎮化向更高水平躍升的加速時期,也是經濟社會發展方式深刻變革的轉型時期。我們一定要準確把握發展階段新特征,立足科學發展新實踐,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切實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刻不容緩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堅定不移地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奮力譜寫科學發展全面轉型嶄新篇章。

    根據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省委八屆十三次全會通過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我省“十二五”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全面轉型、加速崛起、興皖富民為主線,堅持工業化城鎮化雙輪驅動,堅持轉型發展、開放發展、創新發展、和諧發展,努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為實現經濟繁榮、人民富足、生態良好的發展目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在省委《建議》的指導下,省政府編制了“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綜合考慮,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奮斗目標是:

    ——綜合實力再上新臺階。經濟保持又好又快發展,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力爭到2015年全省生產總值、財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指標增速位居中部前列。全省人均生產總值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進一步縮小。

    ——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產業結構更加優化,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服務業增加值翻一番以上,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3.4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5%。城鎮化率提升到50%以上,新農村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目標,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9%,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皖江示范區和合肥經濟圈對全省發展的輻射帶動力顯著增強,皖北地區發展進一步加快,皖南和皖西地區生態優勢和綠色發展更加突出。各區域之間聯動發展、協調發展的格局進一步形成。

    ——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力爭到2015年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

    ——社會建設明顯加強。就業持續增加。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全省人民受教育程度穩步提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社會管理水平明顯提高,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財稅金融、要素價格、國有企業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明顯進展,非公有制經濟占經濟總量比重提高到65%以上。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進一步提高。對內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經濟外向度和承接產業轉移水平顯著提高,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重點把握好以下五個方面:

    (一)堅持“雙輪驅動”,培育壯大新生力量

    積極把握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的階段性特征,堅持以工業化增強城鎮化發展動力,以城鎮化拓展工業化發展空間,進一步強化工業化城鎮化的相互融合和互動發展。

    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堅定不移推進工業強省,著力推進傳統產業新型化和新興產業規模化,打造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著眼搶占未來發展先機,把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大發展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重點。集中力量培育和發展電子信息、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公共安全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形成若干支撐未來經濟發展新的主導產業。推動現代物流、金融、旅游、會展、商貿、社區服務、科技研發、文化創意、服務外包等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加快發展,著力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以規模化、品牌化、集群化、信息化、低碳化為導向,壯大發展先進制造業,改造提升能源原材料等產業,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壯大龍頭企業,發展中小企業,培育一批產值超千億元的產業集群,打造一批銷售收入超千億元的企業集團,形成一批產值超千億元的特色園區。鼓勵支持大企業大集團創造條件、加大力度拓展新的產業領域,形成支柱產業多元化,增強綜合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深入實施品牌戰略,積極發展品牌經濟。

    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基礎的現代城鎮體系。支持合肥加快建設成為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區域性特大城市,支持蕪湖全省次中心城市建設,加快推進合淮同城化、蕪馬同城化、銅池一體化和跨江聯動發展,積極推動安慶、蚌埠、阜陽打造成為區域中心城市,把黃山市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現代國際旅游城市,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步伐,支持其他城市發展成為各具特色的大中城市。發展中小城市,加快縣城建設,打造一批宜居宜業的特色經濟強鎮。全面加強城鎮建設和管理,高起點編制城鎮規劃,統籌建設公共服務設施,提高承載能力,提升城鎮品位。

    加快完善基礎設施體系。堅持適度超前原則,以“完善網絡、構建樞紐、發展城市公交”為重點,構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力爭新增鐵路營業里程3100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4500公里,高等級航道里程達到1500公里,開通民航機場6個,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快速客運鐵路覆蓋所有省轄市。全面實施新一輪治淮建設,加強長江、巢湖、新安江等重大流域治理,推進引江濟淮(巢)工程,實現沿淮防洪能力達到百年一遇,沿江主要堤防能夠防御1954年型洪水。大力推進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

    (二)堅持轉型發展,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搶占新一輪發展制高點,解決經濟結構性矛盾,迫切需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發展中轉型,在轉型中發展,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

    推動三大需求協同增長。深入貫徹擴大內需戰略,不斷完善促進消費政策,優化市場消費環境,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大力拓展消費需求。提升實施“861”行動計劃,積極引導投資向重點產業、民生和社會事業、農業農村、科技創新、生態環保等領域傾斜,優化投資結構,增強投資拉動力。進一步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擴大戰略資源、先進技術、關鍵裝備和零部件進口。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引導各地科學確定發展定位,突出地方特色,防止產業同構,實現錯位發展、互動共贏。推進皖江城市帶與合肥經濟圈率先發展,把加快皖北振興作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重點,加大財稅、要素支持和合作共建力度,努力建成全國重要的能源和煤化工、農產品加工、現代中藥產業、物流中心和加工制造業基地。加快皖南國際旅游文化示范區和黃山市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建設,推進環巢湖旅游開發,加快皖西綠色發展步伐。建立完善主體功能區政策和規劃體系、績效考核辦法和利益補償機制,形成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開發格局。

    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全面實施新增糧食生產能力規劃,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快農業機械化,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施農業產業化“671”轉型倍增計劃,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創新農村發展體制機制,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業集約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有序推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推動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積極推進城鄉規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和社會保障、社會管理等方面一體化進程。完成整體推進農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設和農村危房改造任務,提高農村環境治理和社區服務能力,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園。

    大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堅持綠色發展,加強目標責任考核,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強化能源、土地、水、森林、礦產等資源有序開發和集約節約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完善監管體制,強化生態建設制度保障,全面加強點源和面源污染防治,加快發展現代林業,做好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責任編輯:韓茜)

商務進行時